第676期【齐悦读—线上共读—透视新科技】《育种新说(3)不一样的大豆》
讲座题目:透视新科技——育种新说(3)不一样的大豆
主 持 人:屠 化
做客嘉宾:田志喜,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
谢 旗,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
讲座时间:2025年6月23日~6月29日
(备注:讲座视频可循环播放)
透视新科技——育种新说(3)不一样的大豆
讲座内容:
各位好,欢迎收看《透视新科技》!我是主持人屠化。我国是大豆的消耗大国,但是我国的大豆自给率只有15%左右,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想了很多办法,包括近期的培育新品种大豆,据说新大豆既高产又适合在盐碱地里生长和收获,让我们通过短片来了解一下。大豆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美食原料,清香四溢的豆浆、美味可口的豆腐、腐竹、调和五味的豆豉、腐乳等等,都是深受人们喜爱的豆制品。而在日常烹饪中,更是少不了大豆制成的酱油和食用油。此外,大豆的优质蛋白质极易被牲畜吸收利用,是牲畜和家禽无可替代的饲料原料。全世界范围内大豆及豆制品的年贸易总额接近1000亿美元,长期高居世界农产品贸易额第一位,对人类生活、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然而,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农产品,我国的大豆却严重依赖进口。2021年国产大豆为1640万吨,进口大豆为9651.8万吨,进口依赖度高达85%以上,为给我国大豆产业发展提供支撑技术、保障粮食安全,中国科研人员一直在寻求新品种的大豆。而今,一种既高产又能在盐碱的地里生长的新型大豆应运而生。这些新品种的大豆将对人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想请问一下二位专家,为什么咱们国家需要进口这么多的大豆?
从两个主要方面,第一个大豆对我们而言,是非常非常重要的经济粮食作用,因为我们日常需求非常大,主要(有)几方面的用途,第一个是用作植物油,也就是说我们吃这些植物的油类主要来自于大豆;第二个是作为豆制品,比如我们常说的豆腐、腐竹、酱油这一类的豆制品;当然还有第三个,可能大家不太熟悉的更为重要的一个用途是动物的饲料,动物饲料里边含有三种主要成分,一个是蛋白,一个是淀粉,一个是脂类,然后蛋白的主要来源就是大豆。随着我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肉、蛋、奶的需求越来越大,需要很多大豆。以前像我们这个年代都是吃米饭,吃麦子为主,但是现在就是主要在餐桌上,肉食变得非常重要了。我们平时吃的盘子里的鸡肉、猪肉、牛肉、羊肉,它们现在都要在饲料里面要用很多的大豆,举个例(子)奶牛,一般的牛场,它每天一头奶牛就要吃掉四公斤的大豆的制品。可以算一算一头牛要吃这么多的话,它需要多少的量?我们中国人有多少人口?这么多人口就需要吃掉肉的话,产肉的牛、猪、鸡都需要大豆,那这量还是很大。第二方面就是我国现在生产的能力不够,就目前而言,每年需求大豆在1.1到1.2亿吨左右,但是我们的生产能力仅仅在1500到2000万吨左右,所以有80%到85%左右还是需要进口的。大豆的需求量这么高,我们就不能够自己去种植吗?这有什么困难吗?
我们是可以自己种,我们也有不小的面积,但是我们国家的人口多,然后我们其实主粮最重要的还是水稻、小麦,中国人吃很多的米饭、馒头,这些主粮已经占了很多的地方,假如我们种大豆的话,我们就要挤掉我们的主粮种植。大豆现在全国的平均单产要在130公斤左右,而其他的这种玉米、小麦、水稻,它都在400(千克)左右,或者是400多一点,也就是说大豆它的单产仅仅是这些主粮的三分之一左右。如果要是我们全部大豆不需要进口的话,我们大概需要八亿亩到九亿亩的土地,那意味着在现在一亿亩的基础上,就要挤掉那些主粮的大概有七八亿亩。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进口大豆,那进口其他的粮食就要多进口,相当于再增加两亿吨的粮食,所以这样可能更不安全。有没有想过我们从大豆这个产量上做点文章呢?其实大豆的产量提高,一直是大豆科学家包括育种学家一个努力的方向,这也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尤其是在1960年左右,我国大豆的单产也仅仅在几十公斤,到现在到130公斤了,所以它还是有一定提升的,但是它提升的这种幅度还是没有其他主粮作物这么高,因为其他的基本上提升了三倍左右,或者到四倍。这样的话大豆还是相对低一点,其实大豆也产生了一些好的品种,包括你比如说“中黄13”,这是中国农科院王连铮先生培育的。它现在整个推广面积也有一亿亩左右,包括现在的一些品种“黑河43”“齐黄34”,“齐黄34”曾经达到了350公斤。它的种植面积没有那么大,所以总体而言,它单产还是低一点。谈到了这个话题,让我们通过一个短片来了解一下。
中国是大豆的原产国,野生的大豆植株是匍匐在地上的蔓生植物,在旷野中生长,它的种子又小又黑。我国先民很早就采用了留优汰劣的方法来改良大豆品种,经过5000多年持续不断的驯化和改良,大豆才变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模样。在上个世纪初,我国又率先将现代遗传学方法应用在培育大豆品种上,1935年育成的“满仓金”、“ 满地金”和“元宝金”大豆,是世界上首批采用杂交方法育成的现代大豆品种。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经过大豆育种学家的不懈努力,我国大豆育种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培育了1800多个大豆新品种。这些大豆单产水平较高,抗倒性较好,适应机械化作业。从1980年到2010年的30年间,全国大豆平均亩产量由80千克提高到120千克,然而与美国、巴西等国的大豆平均亩产量相比,我国大豆亩产量差距还很大。在寻求提升大豆产量的赛道上,我国科研人员又将如何突破杂交育种的局限性呢?问一下二位专家,以前的育种有哪些局限性?传统的这种杂交育种,有它的很多的贡献,比以前的人工选择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也有一些局限性。因为对于这种杂交育种,目前而言更多是一种经验,杂交育种的过程,基本上是说对两个亲本来选择,选好了之后,杂交之后在后代里边大量去筛选,找到那些比这亲本更好的一些后代,但是这个过程就涉及到几个方面的因素,第一个怎么去筛选这两个亲本,然后在这大量的后代里边,怎么能把那个最好的单个个体给筛选出来,这个目前更多的是一些育种家经过多年的观测,或者多年的实验,他能够更多的是了解它,然后熟悉它,他得到一种经验型的,然后这种经验型的就会,可能是工作量比较大,周期也比较长,规模非常大。
大豆它还有一个很特殊的,它是闭花的,就是花是关着的,花关着的话,杂交的几率相对比其他作物,它没有那么广泛。没那么容易。对,你还要拨开花授粉,所以这样它有一定的困难。我们传统育种的一些局限和困难,我们新技术是怎么样突破的?现在育种技术有一个新的概念叫设计育种,设计育种更好地选择,更精准地来选择这个亲本,然后把它控制不同性状。比如说高产的、优质的、抗病的,把控制这些性状的基因,从不同个体里边快速地把它聚合到一起,形成一个既高产又优质又抗病的更优良的一个品种,但是这种是基于已有的知识,能把它聚合起来。这样可能更有一个设计性和一个可重复性,这是它的整个理念。但这种真正实施起来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因为涉及到好多因素。第一个,你怎么知道来控制这不同性状的那个最优的那些基因,就是那些元素。然后第二个,你怎么又知道这个不同的元素,在哪一个材料里边,就是你的亲本里边。第三个你怎么能把它聚合起来,我们前几年通过对全世界的大概3000份左右的大豆种子资源经过分析,然后从这里边挑了大概有26个,进行了整个基因组的这种比较,就得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基因组,这种基因组就能知道原来大豆里边整个这个群体里边,哪些材料含有一些比较好的,哪些材料里边相对这个是缺的,但是它有另外一个好的,这样就是非常清晰地知道控制性状那些因素,具体在哪些材料里边了。
比如说这50份材料,它都是高产的,这50份材料都是优质的,但它不太优质,然后通过基因组一比较,再和它的性状进行这种相互关联,就能够得到它。原来是这些元件来控制它高产,这些元件来控制它优质,这样的话,原来它有高产性状的基因,它有这个优质基因,把它再组合到一起就行了。能不能分享一下目前我们发现的一些性状表现好的大豆?这个是非常好的一个问题。其实这个种子大小,它对产量还有一些贡献,但是同时它也有一些对其他性状也有影响。比如说油,一般种子比较大之后,它的油含量会高一点,但是它有一个负的效应,就是蛋白比较低,这也就是为什么野生大豆种子小,它油含量比较低,但是它蛋白比较高。现在咱们栽培大豆跟野生大豆相比,平均而言,它的种子大了,油含量高了,它的蛋白又低了,如果要想培育一个既高产又高蛋白的,如果仅仅是按原来那种传统的经验,是比较难以实现的。绒毛也是这样,绒毛它也有多有少,但是绒毛多了之后,它可能是更抗虫,不光大豆、番茄等很多作物,它有绒毛的昆虫,它都不喜欢,它不舒服在上面,站着也不舒服。绒毛长了以后,它有的刺吸,要刺吸它也不容易,它要吸它的汁,但是它那个吸嘴不够长,那它进不去,所以就这样它的抗虫,是比较好。但是绒毛少了呢,发现它又比较抗旱。各有各的好。各有各的好,但是又各有各的坏,绒毛少了之后,它不抗虫,绒毛多了之后,它又不抗旱,所以你就需要一个折中的,这绒毛在一定范围内,既抗体又抗旱一点,但是不是最好的,这种时候在生产上才真正有意义。所以在这个育种的过程中,就需要对这种性状之间,它需要一个就相当于一个平衡,如何达到这种平衡,就需要对基础理论有一些更清晰的认识,就是这么一个过程。我国大豆设计育种的情况,我们通过短片来了解一下。
进入21世纪,分子设计育种技术应用于大豆育种,我国科学家逐步建立了大豆分子模块设计育种体系。从2008年开始,一批批利用分子设计育种培育出来的大豆开始试种。2018年,新品种大豆“合农91”,创造了亩产423.77千克的全国大豆单产记录。2019年,大豆生产跃上了一个更大的台阶。改良后的新大豆“合农71”亩产447.47千克,再次刷新我国大豆单产记录,标志着我国大豆育种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大豆产量大幅提升了,越来越多的大豆食品摆上了百姓的餐桌。用设计育种的方式培育出来的大豆有什么优点?食用这些大豆,安全性如何?在设计育种之后,它会有哪些优点呢?第一种就是设计育种就是高质、高产、抗病,还有抗外界的各种逆境。举个例(子),它有可能抗倒伏,因为现在的极端天气越来越多,大风甚至是暴雨,我们有一年因为北京大水,我看大豆都淹在水里了,但是从中就发现有一些大豆,它就是抗这个水淹,所以就是要育出来以后,不光要高质高产,还要抗不良环境和抗虫抗病。以前组合就是随机的,科学家并不知道你要什么,就在地里农学家有时候发现这个大粒了以后,蛋白又不好了,或者大粒了油又不好了,但是现在知道决定高产蛋白的元件在哪里,决定蛋白含量的这个基因在哪里,所以它就可以把这两个很好地组装起来,用现代技术,以前可能要八年、十年,现在可能就两三年就能实现,所以这就是设计育种的一个非常好的,可以减少我们的整个育种环节。
第二个,将来我们可以就像刚才说的菜单式,我们需要点一个,需要一个特殊的这种(大豆),然后我们就可能定制化地去设计一些(性状),比如说我们适合豆浆的,适合豆腐的,适合饲料的,那样可能更定制化一点。可以说我们在理论的研究阶段有了非常大的进步,目前我们的应用上有了哪些成果吗?我们已经培育了一些品种,比如说高产和高蛋白之间,其实很多时候是拮抗的,既要达到高产又达到高蛋白,在育种中其实不是非常容易,种子大了之后,它的蛋白会下降。去年(2021年)培育了一个叫“科豆10号”的一个国审品种,它既高产比那对照品种要高产了大概5%,但是它的蛋白含量也提高了两三个点,因为大豆蛋白含量提高两三个点是比较难的,它是百分之四十几,这样的话就是非常难得的一个品种。“科豆10号”是一个成果,有点鱼和熊掌我全要的意思了,还有其他的进展吗?在另外一个方向,大豆除了在这种现有土地上提高产量来解决我们的这个矛盾以外,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就是要扩增它的面积。我们的主粮这个面积不能动,耕地不能都让大豆去占了,我们的水稻、小麦需要耕地,那这个面积我们怎么扩呢?
我们除了有比较好的良田以外,我们其实国家很多还有边际土地,一般的话盐碱地占了很大的面积,我们国家大约有接近十亿亩盐碱地,但是其中能够有这种可能性来种作物的,接近一亿多亩可以来种,但是盐碱地它本来含有很高的盐或者是碱,一般的像玉米、麦子、水稻,它天生就不是很耐(盐碱)的。你要去在上面种就很难,但是大豆它起源于中国,在这个边际土地,就是这些盐碱很高的地里边,那田老师他就把这些资源收集来进行育种,这样将来我们就会把这些现在闲搁的地能够用上来,就是补充我们的不足。以前我们只能用,我们现在有的耕地,但是我们现在还有很多的闲的高盐碱的地,我们就用起来了,这样就可以来解决问题。我们已经开始了在盐碱地上种植大豆是吗?其实整个在这个盐碱地的筛选,我们从2018年开始的,到现在整个筛选了8000多份材料,然后真正能够又耐盐碱,还有一定产量的就是在山东东营做的,然后在这里边应该也只有五十几份比较好,当然真正觉得在筛选上比较稳定的也就18份,然后我们前期筛选得比较早,种子比较多,我们做了一个示范,它确实产得还是不错的,去年(2021年)还有一些进展,有两个材料能达到了260公斤左右,现在咱们整个全国的平均水平也就130公斤吧,所以它还是挺不错的这么一个进展。我们的饲料是不是会有一些优化升级的可能?
饲料主要它的组成,重要是蛋白。第二个它还有像反刍动物它需要,像牛羊它还需要好的纤维,然后要好的淀粉,所以可能就是有其他的种植模式可以来解决。举个例子,高粱它也是一个非常耐盐的,再一个在盐碱地,东营这种盐碱地,你要种作物,我们就有了耐盐的高粱,有了大豆在一起,大豆可以提高很高的蛋白质。那个高粱又可以提高淀粉、糖,还有很好的纤维,这样牛羊它吃了以后就变成了一个吃了套餐了。我们现在在做一个尝试,而且我们做得比较现在有很好的进展,就是一行种大豆,一行种高粱,等到以后收割的时候就一起收割,把它混在一起,这样我们就是一个套餐。牛羊吃的时候,以前需要把大豆、草混在一起,我现在就是一下子做了,减少了整个劳动,效率就提高了,高蛋白、好纤维,糖跟淀粉的能源。将来的话,从这个栽培的措施,从我们劳动的节省都是一个非常好的。目前这一类大豆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我们再去努力,再突破一些局限呢?其实这还是回到我们刚才最原始的问题,大豆我们现在真正要解决还是在80%到85%进口的问题,因为那个问题还是说有两方面要解决,一个是说现有的耕地上去进一步要提高。现在虽然我们有一些进展,但是还没有达到像其他作物那样有大幅度的提升,因为其他作物从(上世纪)60年代到现在,应该说提升了大概三到四倍,所以大豆如果大家努力,它就是有一个大幅度的提升。第二个还是说现在耐盐碱大豆,耐盐碱大豆整个而言还是一个局部的一个成功,没有在全国范围内有更大的成功,然后更多的科学家来做这种实验的话,将来能够真正在盐碱地上,更大范围种植这种耐盐碱大豆,并且产量能够达到一定水平,这样的话就能够解决我国大豆的一部分自给的问题。这两方面还是需要努力的,当然这还是需要我们知道得越多,我们可能设计得越快越精准。
大豆设计育种之后,它的安全性我们该怎么保障呢?其实设计育种它本身没有什么安全性这种隐患,因为它本质上还是杂交育种,只不过是把我们的基础理论知识融进了杂交育种。我们知道哪些材料它两个亲本能够互补它的这种优势,然后进一步经过我们这种选择,把它们更高效地聚合到一起,本质上还是这样的。就是田老师他已经有高产的“科豆”,但是它以前都不耐盐。但是他在东营发现的野生大豆,有耐盐的这个元件,他把耐盐的跟高产的合到一起一个新的品种的话,它其实并没有引入其他的不良的这些元件在里面。它其实是培育出来的大豆,无论你是自然杂交的大豆,还是用设计育种的大豆,它审定的时候都还是要做质量检查的,都是国家食品安全,都需要有常规的一个检查。好,我们可以吃了,但是好吃吗?它的口感口味怎么样呢?是这样的,就是在育种的时候,要口感好,就再找那个口感好的元件来进行它的培育,可以做豆浆,你要清香的,那定位了关于清香的这个元件在哪里?可以把这个元件就育成了一个又清香,蛋白又高的(大豆),你做豆浆很可口,但是你要做豆豉就不同,鲮鱼豆豉这是很有名的一个罐头,但豆豉要那种粒小的黑的豆,所以你就要育这个方向的豆。再有一个就是在盐碱地上,其实大家都有个知识,你买瓜,你喜欢买新疆产的哈密瓜,你买枣喜欢买山东的枣,这些地方其实它就是盐碱地的。现在发现就是盐碱地长出来的一般的质量都好,当然这个质量好不好,还要进行一般的分析,育出一个品种来开始叫品系。以后要慢慢地分析所有的数据,最后农业部才会审定了专家组成的委员会,国家有标准才会形成一个品种。
这么好的新的大豆,什么时候可以用上?整个咱们国家对于作物的品种推广其实有一定的程序的,第一首先要得到国家的承认,也就是需要审定,这就需要一定程序的。对于咱们现有耕地上这种,它其实已经有标准了,比如说“科豆10号”,它其实已经得到国家的审定了,并且已经推广给农民了。但是对于耐盐碱大豆,国家还没有一个真正的审定程序,从今年2022年开始,才真正有一个审定的程序,但是也需要通过两到三年之后才能够进行审定,审定了之后就能够推广给各位农民朋友了。新的大豆对我们未来的生活,会有哪些改变呢?首先说我们可能对大豆,我们可能根据自己的需求就能得到我们所需要的大豆了。比如说我们喜欢喝豆浆的,就需要有更可口的这种豆浆的专门的大豆,如果要是豆腐可能有更符合我们口味做豆腐的大豆,做榨油的,高油的大豆,然后还有做饲料的可能比例比较好的,更接近动物饲料成分的大豆。所以这种可能更定制化一点,更个性化一点,品质好一点,高产一点。另外一个就是关于大豆的价格,因为我们现在的产量比较低,你就很难在国际市场上来提出这个价格,你有多少存量,你就会影响市场。现在主要是美国跟巴西在大豆上面决定了这个价格,但是我们假如自己产能很大了,将来我们就可以参与定价权了。
第二个就是说,因为我们现在大豆靠进口。进口的话通过海运,主要是海运,假如有自然灾害发生,海啸或者什么的,它可能阻断了,再有一些像战争,这个地球上总有各种各样的战争,一直是延续的。战争它可能把这个航路就堵了,我们需求那么多大豆,85%需求,但是假如这一年整个运输的通路给阻住了,那我们一下子就面临很大的缺口。如果我们自己能产大豆了,我们就不会担心这个大豆的缺口,所以这些突发事件我们有自己的粮食掌握在我们中国人自己手上,我们就可以粮食安全就保证了。如果说我们将来经过我们中国的科学家的努力,能够在10到15年,能够把产量能够翻番的话,就有希望能够减少我们进口10%到15%。我们如果在耐盐碱大豆上有进一步的进展的话,将来我们能够种到比如说几千万亩,或者甚至是上亿亩的这种大豆,并且产量和现在差不多的情况下,或者说面积再小一点,但是产量比现在要高一点的话,我们整个的大豆自给率就能够稳定在40%左右,或者到50%,我们就相对比较安全了。还有一个食物的结构,因为我们还是吃肉多,吃肉多的话,所有的牲口、鸡这些禽类都需要用大豆。用大豆的话,这样的话我们的肉就不用进口了。我们现在还是进口很多牛肉、羊肉跟猪肉,因为我们的供给还是够不上,将来的话,我们假如大豆多了,我们养出更多的牲口,产生更多的肉,我们就不需要拿更多的外汇去买更多的肉了,那我们就食品也安全了。我们任何时候,就是国家遇到什么自然灾害的时候,我们都很容易就克服这些问题。谢谢二位!也欢迎各位锁定我们央视频,了解更多的节目信息,我们下一期《透视新科技》再见。
(通讯员 邓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