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活动中心 > 公益培训 > 内容

第254期【齐悦读—线上共读—党史故事100讲】《西安事变 石破天惊》

2021-09-16 14:04:14 来源: 点击量:
0


  讲座题目:党史故事100讲——西安事变石破天惊
  讲师简介:邵维正,中共党史权威专家,解放军后勤学院一级教授。
  讲座内容:
  各位观众大家好!《党史故事100讲》今天讲的题目是《西安事变石破天惊》。1936年12月12日,位于西安骊山风景区的这一片地方非常寂静,国民政府主席、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下榻在五间厅内。这一天早晨五点半左右,担任蒋介石行辕(警卫)的东北军卫队营营长王玉瓒,他带着部队往里冲,他是负责蒋介石警卫的第一道警卫线,他从第一到警卫线往里冲。那么第二道警卫线呢是蒋介石自己的侍卫人员,所以传来了一片枪声,那么很快东北军的部队就进入到蒋介石的住室里,一看蒋介石已经不在了。王营长很有经验,一看蒋介石的斗篷,蒋介石的衣服,甚至他的假牙都原封不动,他又伸手摸了一下(他的)被子,被子里还有余温。他就说没有走远,赶快追,所以东北军的部队就向后山追去,不久后山传来了一个声音,说委员长在这里。王营长赶快带领部队上去,在一个山洞的石缝里面,他们架出了蒋介石。与此同时,在西安市内的第17路军,这个17路军呢,是杨虎城的部队,他们事先已经约好在华清池采取行动的同时,就把蒋介石带来的几十名军政大员都控制起来,这就是闻名于世的西安事变。
  在西安临潼的骊山风景区,这里风景秀丽,游人如织,不少游客是慕名而来,因为这里不仅上演过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也是西安事变的发生地。这里是位于临潼华清池内的五间厅。为什么叫作五间厅呢?在我身后有五间连在一起的屋子,所以叫作五间厅。在我身旁的呢,就是西安事变纪念馆的研究员石八民老师。1936年12月12日的凌晨,据您了解这里的景象是怎样的?正在睡梦中的蒋介石,突然被一阵密集的枪声惊醒,开始他想从前门想出去,但是由于前门的枪声太密集,子弹射得到处都是,他就后窗翻窗而出。这是当时留下的弹孔,因为当时枪声比较密集,玻璃上、墙上都留了许多弹孔,你像现在这个弹孔,文物部门为了保持当时的那个形状,把这都保护起来。这个是西安事变枪战弹孔,这个也是。大家可以跟随我的视线看过来,弹孔正是当时西安事变的最好的历史见证,这里就是位于骊山半山腰的兵谏亭,也就是当时蒋介石藏身的地方。石老师,当时蒋介石藏在什么位置啊?就是现在这个兵谏亭,后面一个石缝里面。是那个石缝吗?我隐约看到。对,就是后面的那个石缝。当时他被发现的过程是怎样?他感觉到周围比较静悄悄的,没有声音了,他有一个侍卫就从那个石缝里面出来,想观察一下周围的情况。他一出来以后,就被东北军搜山的士兵发现了。
  这里是杨虎城的新城公馆,1936年12月11号的晚上,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个人一起在这里指挥了兵谏行动,所以这里呢,被叫作西安事变的指挥部。石老师带我们去看一下。好,咱们一块儿去看一下。这儿是个会议室啊。当张学良带着他东北军的高级将领到这个地方以后,就和杨虎城的17路军的一些高级将领,在这儿指挥了西安事变的所有的这个过程。接下来我们就去看一下,当时蒋介石被扣留在西安之后的第一个住所新城黄楼。这里就是新城黄楼,1936年12月12日到14日的时候,蒋介石就被扣留在这里。这儿有一个问题石老师,我直观的感觉一眼看过去这个楼是黄色的,就因为它是黄色的,所以才被叫做黄楼吗?也不完全是这样的,明朝的时候,这个地方叫皇城,到(19)26年冯玉祥解围西安之后,他就修建了这个房子,他就把这个房子全部刷成了黄色。14号之后,蒋介石住在哪里?蒋介石就从这个地方搬到了高桂滋公馆去住去了。这里是高桂滋公馆,一直到25号蒋介石离开,在此期间周恩来也是在这里面见了蒋介石。大家可以看到,在我的左手边,就是蒋介石住在这里的房间,东厢房。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当时中国时局的重要枢纽,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西安事变发生后的十几天,可能是蒋介石一生中最尴尬、最难熬的十几天,他不知道事情将如何发展,自己命运将会怎样?这都不是问题的关键,人们要问的是,为什么这个事件会发生呢?西安事变的起因很多,我想归纳一下,大体上是三个主要的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因为蒋介石执行了错误的政策,他的政策是什么呢?他的政策就是“攘外必先安内”,“安内”是什么意思呢?就要消灭共产党和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实现他的独裁统治,这样子一个错误的政策。还不断地督促张学良、杨虎城的部队向红军发动进攻,要“围剿”共产党和红军。发动西安事变的第二个重要因素,就是张学良、杨虎城这两位爱国将领不愿意打内战,他们要求停止内战,积极抗日。第三个方面的原因,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主导之下,西北的内战基本上已经停下来了。如果准确一点讲,西北的内战是1936年从年初开始,就是西安事变的这一年,从年初开始就达成了秘密协定,互不侵犯,解除封锁,而且互派代表。我们党都有代表长期住在东北军和17路军,实际上形成了一个西北的一个同盟,这个同盟的前提就是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这个联盟形成了以后,也为西安事变的发生奠定了一个重要的基础。所以,西安事变的发生,看似偶然,那么实际上它有很复杂的、曲折的这个因素。
  正如邵教授在节目中讲到的那样,张学良、杨虎城对蒋介石的扣押看似偶然,实际上有很多复杂的因素。首先,在“剿共”的问题上,张学良不愿意内战,就此问题与蒋介石有过激烈的争吵。蒋介石非常恼火,不止一次地来到西安,亲自督战张、杨的部队,对共产党进行围剿。1936年12月,也就是西安事变发生的前几天,蒋介石再次来到西安,督战张、杨部队“剿共”。并威胁张、杨说,如果不愿意“剿共”,就把东北军调到福建,把西北军调到安徽。张学良、杨虎城在哭谏无果的情况下,决定采取武力解决。12月9日,正式北平学生“一二·九”运动的一周年纪念,西安几千名爱国学生浩浩荡荡走上街头,从西安城步行到临潼,要当面向蒋介石请愿,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看到学生的爱国热情,张学良、杨虎城悲愤交加,他们下定决心要采取措施发动兵谏,迫使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于是在各种因素相互交织中,就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发生,在国内、国际上引起了巨大的震动,面对这么一个突发事件,各方面都是什么反应呢?
  西安事变发生以后,首先,在南京受到了震动,蒋介石是国民政府主席、军事委员会的委员长,是当时国家的最高领导。蒋介石在西安被抓以后,当天国民党的中央常务委员会召开了紧急会议,怎么来应对西安事变,基本上是两种主张。一种主张,以何应钦为代表,大家知道何应钦是实权派,实际上他也是亲日派,他主张派中央军去围剿张学良、杨虎城的部队。要派空军去轰炸西安,那么大家想想,你派几十个师,去围剿张学良、杨虎城的部队,新的内战不是又打起来了吗?那么蒋介石的生命还有保证吗?这是一派。还有一派观点,以宋美龄、宋子文为代表,这一派基本上是代表英美派的(观点),不希望中国的国内再发生新的内战。如果发生了新的内战,日本正好趁虚而入,这就是损害了英、美各国(的利益)。我们再看看苏联的态度,苏联和共产国际是主张和平解决,因为苏联和共产国际也面临着法西斯侵略的危险。特别是在东方,西方是希特勒,东方是日本,所以他(们)很担心这个事情搞起来以后对苏联的安全不利。那么苏联和共产国际的这个主张是对的,但是他们也有一个误区,他们对这个西安事变的性质,做了一个不符合实际的一个判断,他们主张和平解决是对的。但是为什么会发生西安事变?
  他们的看法有失误,他(们)认为张学良、杨虎城是受了日本人的影响,受了日本人的推动,来发动这个事变。这个当然不是事实,后来随着事物的真相暴露以后,他们慢慢也改变了这个看法,那么我们再看一看中国共产党对这个问题是什么态度?西安事变发生的时候,中国共产党领导机关是驻在保安。这个保安,就是现在的志丹县,后来改成了志丹县。1936年的7月,瓦窑堡遭受到国民党的围攻,(中共中央)测到了这个保安。同时呢,在保安撤离过来的,在保安还有一个红军大学,这个红军大学后来就改名叫作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是非常有名的,简称为“抗大”。为中国人民培养了十几万优秀的革命者,当时党中央和红军大学都在保安。张学良发动了西安事变以后,他当天晚上把西安事变发生的简要情况向中共中央做了通报。得到了西安事变的消息以后,12月13号就是第二天,马上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要慎重的来分析西安事变的情况和我们党要采取的对策。这个会议上,毛泽东发表了看法,毛泽东认为西安事变是一个革命的行动,他要求停止内战,共同抗日。我们共产党应该支持西安事变,周恩来在会议上说面临着西安事变这个带来的新形势,我们军事上要做准备,要准备和国民党中央军作战,因为很可能国民党中央军就趁这个机会就开到了西北来,但是我们在政治上,我们不和南京政府相对立。周恩来这个主张,还是非常高明的。经过反复讨论,后来共产国际又来电报,中国共产党下决心采取和平解决的方针。
  位于延安西北部的志丹县,原名叫保安县,1936年,为纪念民族英雄刘志丹将军而改名志丹县,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决策就是在保安县一排普通的窑洞里完成的。这里是保安革命旧址,位于延安市的志丹县,在我身旁的呢,是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的教授王健老师。王老师,您好!大家好!王老师在这儿向您请教几个问题,西安事变的时候,中共中央就在这里吗?是,当年中共中央的机关和主要领导人都在这一排窑洞里居住。在1936年12月12日的当天,这里到底发生了什么?当天,我们得到了张学良当时的两封电报。第一封电报毛泽东很高兴,是把蒋介石扣住了。第二封电报,张学良和杨虎城邀请中共派代表团到西安,去解决西安事变的问题,所以连夜中央就在这个张闻天的窑洞里开了政治局的扩大会议。埃德加·斯诺也首次来到这里做采访。对(19)36年6月。就在这个院子里面,拍下了一张非常珍贵的毛泽东的照片。是,就在这个背景下拍摄的。给我们讲讲这照片背后的故事。好的,毛泽东当时头发比较长,斯诺选位置的时候,就把自己戴的一顶八角帽戴到了毛泽东的头上。而且把毛泽东比较长的头发掖到了帽子里,就是在这个背景下,留下了毛泽东一生最喜欢、最为经典的一张红军时期的照片。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当时跟随中共中央一起来到了保安,它的旧址现在保留得非常完好,我们可以一起去看一下吧。就离这不远,大家一块儿去。好。这就是当年的教室啊。是。这些桌子、椅子是当年的原貌吗?是,是,基本上是保留的当年的原貌。当年走出来的学员,被我们所熟知的都有谁啊?比较著名的是共和国的两位大将罗瑞卿、谭正从这里走出来,还有十位上将,五位中将和四位少将。当年埃德加·斯诺看到这间教室的时候,曾经这样说过,以窑洞为教室,石头砖块为桌椅,石灰泥土糊成的墙为黑板,校舍不怕轰炸的最高学府,全世界恐怕只有这样一家。
  在中国共产党看来,西安事变可能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如果能说服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就会使中国免于被日寇灭亡,争取一个好的前途。如果杀掉蒋介石,不仅不能停止内战,还会形成新的内战,这样会给日本帝国主义进一步灭亡中国创造便利条件,这将使中国的前途更坏。中共中央决定把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作为主导方向,此时,各个方面的力量都在调动自己的能量,采取各种措施来解决西安事变。那么在这个关键时刻,各方力量将如何博弈呢?端纳这个人是英国国籍的澳大利亚记者,他从1903年开始就到中国来。大家算算,1903年到1936年,已经33年了。他在中国33年,他和蒋介石、宋美龄,他和张学良都有密切的关系,他曾经担任过张学良的老师和顾问,后来又担任过蒋介石的顾问。端纳这个人,蒋介石也信任,张学良也能接受,端纳一到西安,马上和张学良彻夜色长谈,也见了杨虎城。张学良、杨虎城反复给端纳说:“我们的目的就是要停止内战,共同抗日,我们并没有要危害领袖的想法。”端纳听了这一条,这一句话一听,他心里有底了,而且端纳把张学良、杨虎城的这个态度,迅速传到南京,在南京、上海,后来在世界的主流媒体都讲张学良、杨虎城没有伤害蒋介石的这个想法,就把这个舆论啊,稳定下来了。后来端纳又见了蒋介石,又反复进行了交谈。话分两头,这边是宋美龄派端纳来摸底,来疏通各方面的关系,在南京那边呢,军事讨伐的舆论非常高。
  就在西安事变发生的第二天,何应钦就调动各个方面的部队,甚至派了一些飞机,侦察西安的上空位置,准备派几十架飞机来轰炸西安,这个形势就非常紧张。这个消息,宋美龄听到以后坚决反对,说你大军一进军,派了几十架飞机轰炸西安,那蒋介石还能活着回来吗?而且把这个信息啊,告诉给端纳,端纳呢也告诉给蒋介石,蒋介石就写了一个手令,要求南京政府不能动武。蒋鼎文手持蒋介石的手令回到南京,而且他怕何应钦不接受,他们也很有办法,就把蒋介石的手令在南京上海的各大报纸上登出来了,你不接受也得接受。那么另外一个方面,宋美龄也和何应钦谈判,他们达成一个协议,停止军事行动三天,所以呢,这一场新的内战的危险就暂时给压下来了。在如何解决西安事变的问题上,南京方面其实已经剑拔弩张,以何应钦为代表的主战派已经在12月16日集结兵力向西安压迫,已经在西安邻近城市展开轰炸,并逐渐转向西安。以宋美龄和宋子文为首的主和派不得不采取紧急措施,加快谈判进程。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西安事变的和平谈判将如何进行呢?我们党从12月13号政治局扩大会议,确定了和平解决的方针以后,应张学良的邀请。张学良这时候,也可以说非常被动,非常着急,他也希望共产党的领导人能来帮助协调解决这个问题。他发电报给周恩来,邀请周恩来。
  那么周恩来呢,是12月17号到西安的。周恩来一到西安,当天晚上他们两个人彻夜长谈,张学良就把为什么要发动西安事变,发动西安事变以后的这几天,各个方面的动向给周恩来交谈了。我这里附带说一句,西安事变发生的时候,我们党都不知道,当天晚上张学良发电报(给中共中央),这时中共中央才知道西安发生了这么一个大事变。周恩来到了西安以后,他开展了各个方面的工作,和张学良和杨虎城充分交谈,和张、杨部队的一些高级将领也充分交流意见,怎么来和平解决这个问题,做了大量的工作。到了12月22日,一架专机在西安机场降落,张学良亲自到机场迎接,这个架势非同一般,专机上下来什么人呢?宋美龄来了,宋美龄、宋子文带了一帮人亲自到西安来,来加快解决西安事变问题。22号这个概念,非常重要,因为双方她跟何应钦已经谈好,三天以内不准动武,
  部队不能出动。那么大家算算,22号、23号、24号到25号就是这三天,这三天和平解决不了,南京政府的部队就要进攻了。当时气氛非常紧张,宋美龄也捏了一把汗。这里附带说一下,宋美龄和张学良他们多年交往,两个人的个人关系非常友好,所以张学良在这么个情况之下,亲自到机场迎接宋美龄的到来。
  宋美龄到了以后,和张学良、杨虎城见面交谈,宋美龄还专门去看望了蒋介石。蒋介石一看宋美龄来了,情绪非常激动。宋美龄反复劝他,你不要再固执己见,你应该接受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的这个主张。原来蒋介石的态度非常强硬、非常顽固,根本不答应。后来宋美龄给他(做工作),而且宋美龄把南京政府那一边有些人搞小动作,准备炸平西安的情况,也给蒋介石说了。蒋介石一听啊,戏中有戏,要采取适当的步骤来解决。蒋介石还专门给宋美龄、宋子文说,你们啊,还要想办法和周恩来联系,蒋介石交代他们,西安事变问题的解决,没有共产党参加还不行,所以蒋介石有这个暗示。所以宋美龄、宋子文又和周恩来一起商谈、交流,周恩来也趁机提出来,他要直接见蒋介石。蒋介石和周恩来的关系也是(由来)已久,大家知道黄埔军校的时候,蒋介石是校长,周恩来是政治部主任,过去就熟悉,所以在这么关键的时刻,当然他不是个人,周恩来是代表着中国共产党要和蒋介石直接接触。这个接触不太容易,蒋介石过去根本不愿意和共产党面对面谈判,那么在这个情况之下,宋美龄、宋子文做了工作,蒋介石就同意他们接见。
  这次时间已经到了12月24日晚上,宋美龄就陪着周恩来到蒋介石的住处,那么这天晚上呢,蒋介石他就说我不舒服,他不说话,周恩来就没有勉强(他)多说话,就看望一下,就退出来了。后来周恩来提出来,还是要和蒋介石当面交谈。第二天,也就是12月25日上午,周恩来又第二次到蒋介石的住处,那么这一次他们交谈了,蒋介石也开始接受了,周恩来代表中国共产党提了三点要求。第一点,停止“剿共”;第二点,容共抗日,要容纳共产党,就是实际上要联合抗日的意思,要容共抗日;第三点要求,中国共产党要派代表到南京和国民党保持接触。对于周恩来的三条态度,蒋介石只接受第二条、第三条容荣抗日,你要抗日可以,你要派代表到南京,可以。对这个停止“剿共”,蒋介石不表态,而且谈了好几次,各个方面谈了好几次,蒋介石承诺联合各个方面来共同抗日。在这个民族危难的时候要建立联合(战线),后来有人提出来要蒋介石在条款上签字,蒋介石不签,说我以领袖的人格担保。他不签字。蒋介石也是很顽固的,他不签字。后来当然也不好勉强他签字,但是蒋介石基本承诺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的这个主张。那么到这个时候,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就大功告成了。
  西安事变发生后,张学良一直承受着巨大的舆论压力,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后果不堪想象。西安市的碑林区,有一个普通的院落,它见证了七十多年前各方会谈的场景,它就是张学良公馆。这里就是西安事变发生的时候,张学良居住的地方,也被称为张学良公馆。大家可以看到整个院子,非常具有历史感,走在这里的时候呢,真的有一种历史就在眼前的感觉。张学良公馆由ABC三个楼组成,那么A楼呢,是当时张学良用来招待客人的地方,而B楼呢,是张学良他的秘书团啊,他的工作人员居住的地方。西安事变发生的时候呢,(1936年12月)14日特使端纳首先来到了C楼,那17日周恩来就来到了C楼,到了20日宋子文又来到了C楼,所以我们才说C楼是我们整个故事的核心。那石老师我们一起到C楼里面去看一下。好,咱们一起去看,在张学良公馆C楼,我们看到了这样一幅还原后的历史景象,石老师给我们介绍一下这幅场景吧。这个是复原的三方会谈的一个场景,这个是宋子文,中间坐的那两个,一个是宋美龄,一个是周恩来,那边那个是张学良和杨虎城,通过他们这个多方的沟通会谈,达成了这个六项协议,这个六项协议就作为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一个基础的东西。石老师这三栋楼就是当时的楼吗?是,就是原来的楼。石老师,我们一起到A楼看一下好不好?
  在西安事变期间呢,周恩来以及中共中央代表团就居住在这里,在我右手边有一个小型的会议室。石老师和我们讲讲这个小会议室的故事。张学良和周恩来在这个地方进行了彻夜长谈,张学良介绍了他的发动西安事变的一些情况,以及蒋介石目前的一些情况,以及他发动西安事变的主张,目的要干啥?周恩来向张学良分析了就是当时这个西安事变爆发以后的一些形势,也提出了中共希望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这个主张,两个人在这些方面就达成了共识。这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期间周恩来居住的卧室,我们知道啊,在西安事变之前,周恩来被称为“美髯公”啊,他有一脸大胡子,这儿看到的照片,周恩来怎么胡子哪儿去了?周恩来是(1936年)12月17号由张学良的飞机接到西安以后,他先到了,在西安有个红军联络处,中共的一个秘密联络点就是红军联络处,先把胡子剪掉了。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让张学良松了一口气,西安事变也成为扭转当时时局的重要枢纽。那么,邵维正教授将如何评价西安事变呢?那么,怎么来评价这个西安事变?我想这一点啊非常重要,给西安事变以特定的历史地位,这个西安事变是在民族危机,日本侵略魔爪伸向华北,这么一个特殊情况下发生的。可以说西安事变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当时时局转换的枢纽。由于西安事变的爆发,促进了内战的停止。抗日统一战线,在一步一步推进,它的历史地位和贡献是完全应该肯定的。如果没有西安事变的爆发,内战的停止,后来我们中国不会出现抗日统一战线的这样子一个形势。全国联合到一起,尽管这个中间有很多摩擦,很多曲折,但总体来讲,全国捐弃前嫌,共同对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逐步逐步形成,也正是有了西安事变,中国共产党才有了发展的余地,生存的余地,发展的余地。当然历史不能假设,那么我们不妨反问一下,如果没有西安事变,蒋介石那一个势头已经准备了30个师来“剿共”,当时我们红军的部队也就是四五万人,很少。30个师来围剿陕北这一块地方,那个形势非常严峻,也谈不到后来的发展。所以,西安事变在整个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过程当中,做了特殊贡献,这个贡献将会记载在中国近现代史的史册上,我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管理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