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活动中心 > 公益培训 > 内容

第452期【齐悦读—线上共读—透视新科技】“齐悦读”[线上共读] 《蘑菇致富有新招》

2023-05-04 14:54:45 来源: 点击量:
0

讲座题目:透视新科技——蘑菇致富有新招

主 持 人:胜  春

做客嘉宾:夏  勇,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于富强,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

          

讲座时间:2023年5月1日~5月7日

(备注:讲座视频可循环播放)

 

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video/index.html?art_id=8916880163079489682&read_id=6e8855d5-ea0c-4088-8417-61fdab40174f&ref_read_id=cf42280b-e609-449c-8314-24c6f435f7b0&reco_id=&mod_id=&cid=&source=share&study_style_id=video_default_id

透视新科技——蘑菇致富有新招

 

讲座内容:

各位好,欢迎收看我们今天的《透视新科技》,我是主持人胜春。贵州省六盘水市的水城县处在一个贫困山区,这里其中包括几十个深度贫困村。贫困到什么程度呢?过去呢,这里每个村的村民年可支配的收入只有几千块钱。现如今呢,在中国科学院科学家的帮扶之下,这里已经实现了脱贫,科技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我们通过短片去了解一下。贵州省水城县地处云贵高原乌蒙山区,有着极为壮观的喀斯特地貌。它在吸引着无数游客慕名前来的同时,却也给当地的老百姓带来了严峻的贫困问题。水城县作为贵州省的深度贫困县之一,2016年贫困人口数量仍然高达16万多,占比高达18%以上。在这样一个深度贫困状况下,2017年中科院的扶贫团队,通过对贫困的症结进行深度的调研,科学家们提出了精准扶贫的理念。用科学的手段对贫困对症下药,因地制宜地发展了一系列技术,全新引入了食用菌等特色产业。仅仅用了四年的时间,终于帮助水城县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科学家们都引入了什么样的科技?小小的蘑菇是如何扶贫的呢?

好,短片过后呢,我们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今天请来的两位嘉宾。一位是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的研究员夏勇。主持人好!观众朋友,大家好!接下来一位是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副研究员于富强,欢迎您于先生!主持人好!观众朋友们,大家好!刚才我们通过短片,已经了解了一些我们扶贫的地方水城县的一些状况。那两位首先跟我们说一下当时考察的结果,水城县贫困的根源到底在哪里?水城县它本身是处在喀斯特地区,所以它是山高、坡陡、沟深,土地太少了。而且它是工程性缺水,虽然雨量,大气降水都是很丰富的,但是就是用的时候用不上。有句话叫做山下水哗哗的流,山上水贵如油,一滴水就像一滴油一样这么珍贵。贵州呢,他们有一个谚语叫“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这种高山峡谷的地形地貌,降下雨来以后这个雨水很难留住,它都流走了。

一说到喀斯特地貌,两位还是给大家普及一下,是什么一个概念?为什么存不住水?喀斯特它就是一种可溶性的岩石,所以在我们水城主要就是以石灰岩为主。这石灰岩它是在水侵蚀下,它就会溶解到水里面去,就被水带走了。所以你看喀斯特它原来是很平整的,你水一冲它溶走了,沟谷就形成了。有时候当然也形成像馒头山,就会看到侵蚀的状态。那地表它还由于溶蚀把这个水侵积下去了,它也形成了很多的溶洞,这个观赏很好,但是它存不住水。可溶性岩石,岩石被水溶了以后,所以它形成了漏斗,所以在地表它就是沟谷,没有盛水的东西。第二,它在地下,它其实侵到地下它也盛不住。它由于不断的侵蚀,它形成了很多的管网。所以我们看到它就像漏斗一样,所以它进去以后就被漏掉了,就漏到更深的河谷里面去了。

我们到那里要科技扶贫,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怎么对症下药呢?科技扶贫就是要因地制宜地开展一些科技工作,那么来解决当地的问题,首先把致贫的障碍给它去掉。那么比如说缺水,所以我们就在我们所原来就做了一些研究,集雨系统我们把路边的沟,还加上自然界的一些沟啊谷啊,把这些水都全部把它引到水池里面来。再通过管道就形成了灌溉系统,就是它下雨的时候把它留住了。所以我们就在工程性缺水的时候,那我们就要发展一些特色的山地产业。说到这个话题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短片。对水城县因地制宜地进行科技扶贫,除了针对喀斯特地貌发展的喀斯特集水技术,还包括开展一系列山地特色农业。其中食用菌是在这次科技扶贫中全新引入了一项特色产业。食用菌是中华饮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食材,它味道鲜美,种类丰富,并且是广受推崇的健康食品。原先在当地并没有形成的食用菌产业,只有野生的摘采摘,如今科学家们引入了全新的品种和生产技术把食用菌产业从无到有,发展壮大了起来。为什么要在水城引入从未有过的食用菌产业?科学家们又是怎么把一个从零开始的产业,发展的又快又好呢?

是怎么考虑到把食用菌已入到那里呢?食用菌实际上目前从全国的扶贫数据来看,有接近70%的县市在扶贫中选择了食用菌。主要是几方面,第一个相比于传统的农作物,粮食类、蔬菜类这些它是经济价值比较高。第二个食用菌的种植周期比较短。一般是在三四个月,顶多在半年之内,它就基本上从种下去到收割完到采摘完。第三个这个菌它是跟植物和动物都是不同的一类生物。我们叫“分解者”,就是它可以分解植物的枯枝落叶,也可以分解动物的粪便,比如说牛粪它也可以分解,所以它在农业里面它是一个起着循环的作用。那这些特点是跟当地的状况是非常契合的吗?水城县刚说了土地比较零散、比较少,所以光是农业的话,它会抢土地。所以我们有些发展项目,包括食用菌的发展,当时是考虑也是考虑到不和传统的农业去抢土地。因地制宜,也是考虑到贵州虽然高山峡谷比较多,但是它山上的植被比较好。你比如说森林里面实际上是一般是都有蘑菇的,说明这边的气候条件,跟土壤条件实际上是非常适合菌类生长的。这个菌类就是我们平常吃的蘑菇吗?对,实际上比蘑菇的概念还要大一点。广义的菌的话就比较多,它就包括细菌,包括放线菌,然后包括我们说的真菌。但是蘑菇呢,我们一般是叫大型真菌。南方人喜欢叫菌子,然后北方人喜欢叫蘑菇,比如说我们吃的生活中的比较常见的金针菇、平菇、香菇、木耳。其实除了这些以外,像冬虫夏草,然后像灵芝这一类的都是菌,但是大家可能不会叫它叫蘑菇。所以蘑菇一般是指的吃的,那些指的药用的,然后大家可能像冬虫夏草,可能有的人都认为它是植物,实际上它都属于(是)菌类。

水城县当时引入了什么品种的食用菌?实际上县里面原先是没有真正的食用菌产业的。所以在扶贫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还是从市场的角度,选择了几种价格非常稳定的,然后种植技术上也是相对有保障的这样的品种,像香菇、像平菇、袖珍菇,就是这样大宗的这种品种,同时我们也考虑了一些珍稀的品种。当时我们选择它们的理由是什么?因地制宜,就不同的地方它是有不同的方法。比如我们水城是山高坡陡、缺水,所以我们首先就是要根据当地的资源禀赋,气候条件以及产业发展的一些要求,发展了适合水城的一些食用菌。这个两个方面因地制宜,选择这种不同的食用菌品种进行种植。然后第一个因地制宜,水城它是海拔落差比较大的地方,我们根据不同的气候,然后选择不同的食用菌品种。你比如说夏天,我可以在高海拔选择冷凉的气候,然后你比如说我可以种香菇,然后这个时候其他地区它就没有冷凉的气候,它就可能没有香菇或者香菇产量很低,所以水城的香菇就能卖上比较好的价格。你比如说冬天,冬天可能比如说北方种蘑菇它要加温,这个能耗可能就会增加了。但我在水城,我在低海拔的地方,这个温度是比较适宜的,在自然条件下我不用加温,然后菌类就可以生长的非常好。

第二个就是从地形地貌跟土壤条件,实际上喀斯特地区它岩石都是典型的石灰岩,理论上它都是碱性或者是接近于碱性的。松露它就是典型的喜欢在碱性土壤的食用菌。除了碱性土壤,它剩下的比如说很多像农田那一类的,撂荒地之类的,它可能就是酸性的。比如说贵州人比较喜欢的一种菌叫紫花菌,然后这种菌它就喜欢酸性土壤,所以这样的话也是一种因地制宜的考虑。那我们的食用菌的生产方式有什么变化呢?在整个水城县食用菌产业发展里面,整体上我们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就是利用简易的棚或者是直接在农田里面进行种植,这一类的我们通常可以叫做生态栽培。举个例子,大球盖菇,然后这种菌我们就可以直接在农田里边,然后在林地里边直接就可以种植。我们把料放到这个土壤里面以后,然后我们把菌种再接上去,然后再覆土,这个种植蘑菇的基料,它都留到了土壤里边去了,这个相当于是个肥土的过程。所以这种种植模式就是说你不但可以收获蘑菇。收获蘑菇,而且富养土地。对,而且你这个土壤再种其他农作物的时候,它会非常好,相当于肥力进行了很大的增加。所以这种模式我们也是利用水城特别有限的这种土地,然后来进行推广,利用自己家的这种甚至是房前屋后的,甚至是自己家的菜地,它都可以用来做。这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思路。

当时这个接受程度是什么样的?确实老百姓在接受,农户直接来接受技术方面实际上是有困难的,因为它跟传统的粮食作物的种植差别是非常大的。所以这里边举个例子就是特别困难的,就是我们这个菌在出菇的时候,它对水分的需求是非常大的。所以对老百姓来讲,我要求他们在出菇的时候要大量地浇水,然后他们认为说是浇这么多水,这个蘑菇会淹死的。实际上不会的,所以确实这里边在技术推广的过程中培训特别重要。因为有的时候你想说服老百姓,实际上是比较困难的,因为他认为他有几十年的种东西的经验。另外一类就是工厂化生产,水城县为了保证食用菌产业的良性发展,投入了差不多有4.7个亿,然后建了一个非常大的一个菌种厂。然后这个菌种厂的生产规模产能达到了一天能够出50万个菌包的生产量。这个规模实际上在整个西南应该是非常大的,在全国实际上它也是非常大的。菌种统一生产,生产出来以后统一配送到种植大户到农户手里面,这样以便于保证菌种的质量。然后种植的大棚也是政府统一盖的,这里边有利于做标准化,然后对农户进行技术指导。

那这里的蘑菇丰收了,接下来的营销模式,经营和销售也是我们科学家需要想的问题吗?当时在水城的话,因为是一个新兴的一个产业,就当时在这之前只是野生的采取(摘),从我们在制定种植规划的时候,就要考虑到深加工和销售。所以现在叫产业一条龙的服务。一条龙,就是产业技术改革。当地政府,实际上它也有专门的考虑,政府现在正在建设批发的这种物流的平台,然后包括冷库,包括加工的生产线来保障。以免出现说是蘑菇种多了,就是丰收不增收的这种情况,特别怕这种情况。说到这个话题,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短片。食用菌作为水城县全新引入的特色产业从零开始发展,仅仅用了两年的时间。两年内水城县共完成建设了包括一个大型菌种场,生产量可达到一天50万个菌包。配套建设了约5000个种植食用菌的大棚,同时也正在打造食用菌的加工、储存、销售、物流的综合性平台。对食用菌产业进行全线配套仅仅经过两年的发展,无论是从生产技术、人员储备,当地老百姓的接受程度都有了极大的突破。目前水城县的食用菌产业每年产值已经高达十几个亿,并且仍在飞速向前发展。未来科学家们还会探索什么新的发展模式呢?

两位也给我们介绍一下未来还有哪些打算?另外还有一类菌,我们也是在做实验性的推广,虽然还在产业扶贫中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但我认为可能是未来水城县甚至是整个贵州,甚至是整个西南很重要的一个发展模式。木耳、香菇这一类的,我们叫腐生菌。就是它会长在死在基质上,包括枯枝落叶、秸秆、锯末、腐烂。另外一种菌,我们叫共生菌,就是这个菌跟树或者是跟其他生物它是共同生活在一块的,比如说这里边举(例)松露,它就会跟树木,你比如说跟松树,跟栎树它会共生。这个菌丝它会长在活的树根表面,这两者就形成一个特殊的结构,我们叫菌根。你看它既有菌又有根,然后通过这个结构,树木会把它的养分分配给菌,然后这个菌就会用来出蘑菇。这种蘑菇它获得的养分是从活的树上获得的,所以它的营养来源是不一样的。同时种植的成本也很高。它前期虽然成本高一点,但是它后面后期的生态效益会非常好。等树跟菌两者共生完以后,我们就把这个树再移到地里去,然后这个树随着树的生长,这个菌就开始出,然后这个树越大,这个菌的产量越高。而且这个可以连续出二三十年,甚至三五十年。到后面你就是采蘑菇的过程,你不需要再去种植的。我就想把这种事情能够在需要植树造林的地方。然后能够做起来,对老百姓来讲,通过采这个菌销售这个菌,这个收益就非常好了,然后他就会主动保护这个森林。因为你把森林砍完以后,这个菌也没有了,所以这是一个经济效益跟生态效益双丰收的一个事情。所以这个工作我们也是前几年,然后在很多省份在推。

共生菌它的技术难度是非常高,所以目前我们还是已经种植出来了,但是在后期的产量提升这一块儿实际上还有很大的空间。为什么有的菌那么贵?生产成本非常高,就是它种植也能种植,但是比较困难。这是导致价格高的原因吗?我们市场摆着各种各样的蘑菇,它的价格是不一样的。有的价格是特别高,物以稀为贵,这个东西非常稀少,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之一。你比如说松茸,它完全是来自于野生,来自于大自然,所以它的价格比较高。还有一种野生食用菌是非常有意思的,我们学术上会叫鸡枞。这种菌它比较特殊在哪里呢?它跟蚂蚁共生,这种菌是蚂蚁种出来的。白蚁能够在自然界中发现像稻草的秸秆之类的这种物质,然后把这个拖到窝里边,然后另外它还能够有办法找到了鸡枞的这种孢子或者是菌丝。你也可以想象成就是蘑菇的种子,它可以放到它的窝里边,然后让这个菌丝在它的窝里生长,然后蚂蚁会以这个菌丝为食物。但是这些菌丝在地下以后,如果是到了夏天,它就会出蘑菇,然后出的这个蘑菇就叫鸡枞。所以鸡枞是中国有很多年的历史上,一直有记载非常名贵的一种野生食用菌。它的产量没有那么高,所以它这种很复杂的跟蚂蚁的这种关系,对生态的要求就是非常严格的,它的价格就会非常高。它可能会从玉米地里面然后来找这种秸秆,如果这个玉米地里面你使用农药非常多的话,可能蚂蚁它就种不出来鸡枞来,所以这个对环境要求还是非常高的。所以另外还讲到像这种菌,我们有没有办法来种?实际上还是非常困难的,至少从目前来看,因为它涉及到跟蚂蚁的共生的这么一种关系,是经过数百万年进化来的。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价格比较高是与文化相关。你比如说冬虫夏草,在中国还是有上千年的药用历史,所以这种价值就会比较高。就比如说中国人的中秋节,然后一到中秋那时候大家就是要吃月饼。所以同样的在日本是由松茸节的,每年到了那个节,然后在日本的传统文化里边,大家是吃松茸的。所以松茸在他们文化里边是一个特别重要的一个符号。松茸在日本价格也可以卖的很高,贵的时候也能卖到1万人民1公斤(千克)的。珍稀菌类我们平时传说当中这个营养价值高,真的有传说的那么高吗?这个有一点夸大了,实际上菌类确实是营养比较丰富的。但是实际上完全不同的食品类型实际上都是人所必需的营养成分。现在我们就是有一个提法希望能够在人口健康方面来推广,就是叫一荤一素一菇。这就是说我们的饮食结构里面有植物性的食材,动物型的食材,还有菌类的食材,这个营养比较均衡的。你比如说菌类里边这种氨基酸的种类基本上都有,对人体来讲是不可或缺的。比如说像多糖,那对提高人体免疫力是非常有帮助的。蘑菇里边还有大量的膳食纤维,实际上对我们的肠道,然后对身体的健康是非常有帮助的,它这个作用实际上还是比较明显的。

那除了我们的食用菌以外,还有哪些其他的扶贫项目?水城也是刚说的,有一个从无到有的一个产业,除了蘑菇以外就是刺梨。这个刺梨它是很小个的,带刺的,但是它不是梨,它是长寿果,(被当地)叫做“维C之王”,所以我们知道原来说“维C之王”。维C不是已经有很多王了吗?对,原来就说是猕猴桃,但是猕猴桃它是猕猴桃的维C含量十倍以上,但是为什么原来没有被大家接受呢?原来第一个它是野生的,没有批量去生产就在野外。它的味道猕猴桃大家知道甜,它是又酸又涩。因为它维C含量高,其实就在酸味,单宁含量高,所以就涩。那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就把它原来从野生的不值钱的东西怎么样变成一个产业呢?这里面咱们科学家第一个就是把它驯化,就是选好优良品种,使它产量稳定。所以你把刺梨种上去了,山就绿了,森林覆盖率就高了,水土就保持了。然后我们还通过深加工现在形成了刺梨汁,有口感很好的,有年轻人喜欢的,比如说刺梨气泡水这是网红产品,也有作为保健用的,给人体增加维C,抵抗力也好的。比如说我再举个例子,比如说我们小黄姜是水城一个非常有地域特色的(产品)。这个姜的香味很高,质量很好,我们给它把技术都选好了,原来从1000多斤(500多千克)亩产就可以增加到现在4000多斤(2000多千克)像这种小众产品,我们专门还引进了后续的企业和农民签订好保底回收的(协议)。比如说我们原来还在6毛钱的时候,我们保底一块、两块。那么如果他有4000斤(2000千克)就会变成8000块钱每亩收入,所以就能保证他能够有很好的收入。说到这个话题,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短片。

中科院在水城县发展的科技扶贫项目,除了引入食用菌、刺梨、小黄姜产业,此外还培育了猕猴桃、生态养鱼、矿泉水、生态旅游等十几个产业,共同助推水城县的脱贫攻坚。在这些产业共同带动下,水城县在2020年1月正式退出了贫困县。水城县超过24万建档贫困户,也从此全部脱离了贫困。那么在科技扶贫的实际过程中,科学家们如何确保脱贫不返贫,真正带领农民走向富裕之路呢?当我们科学家在帮助当地农民扶贫的时候,那我们具体怎么能够落实到让大家真正的学到技术呢?农民这个群体,尤其是贫困农民,所以我们调研下来,他一个是文化程度相对说是比较低的,而且也有少数民族。所以就要求我们科研人员第一个就是要接地气,然后第二个就是我们传播知识。就要在田间地头手把手这样子,而且要分农时,比如说你剪枝的时候,咱们讲剪枝。一定要帮助农民手把手的说哪一个枝能剪,为什么要剪,那一个枝要留,为什么要留,这样子让他们亲身感受到这个技术的操作。第三个我们还要培养种植能手,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也带动农民一起来做。

优秀人才带动普通人,我们可以想象这个过程有多么困难,我们这些研究员平时都是坐在实验室的。对,都是给大学生讲课。我不知道,作为我们科研人员,我们相应得到的是什么?我在扶贫过程中实际上是还是比较有感触的,特别是当我们看到我们的技术能够帮到贫困户,然后能够增加收入。然后这种收入的增加能直接导致他比如说对子女的教育,个人的疾病治疗、生活品质的这种改观的时候,你还是比较感动的。这个跟我们科研人员论文这个成就感是不一样的,这个会更强烈,你的成就感会更具体。因为原来我们的科研大家都知道我们在(中国)科学院科研,主要是靠科技成果知识传播到大众里面去,现在我们要教会农民来增收。所以我们当时去的时候,农民听说是科学家来了都感到很欣慰,所以我们现在也在科研人员里面经常讲到,我们把论文不光是写在了我们课本里,写在了我们的文章里,现在我们要更加接地气,了解到祖国的大地上。今天非常感谢两位专家来到我们演播室当中,跟我们探讨科技扶贫的这样的话题。好,感谢各位观看我们今天的《透视新科技》。如果您想了解我们更多的节目内容,可以下载央视频去关注我们的节目,我是胜春,咱们下期节目再见。

(通讯员  邓辉)

【责任编辑: 网站运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