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活动中心 > 公益培训 > 内容

第552期【齐悦读—线上共读—透视新科技】 “齐悦读”[线上共读] 《解读极端天气》

2024-04-22 15:37:19 来源: 点击量:
0

(通讯员  邓辉)

 

讲座题目:透视新科技——解读极端天气

          

主 持 人:胜  春

做客嘉宾:朱定真,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气象服务首席。

          许吟隆,中国农科院农业气候资源利用创新团队首席。

讲座时间:2024年4月15日~4月21日

(备注:讲座视频可循环播放)

 

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video/index.html?art_id=10216404592573067539&read_id=ef0558a0-ef28-4b8e-bebf-6e015d57ae4e&ref_read_id=bc8fa8b4-693c-4013-886e-f93b471678ba&reco_id=&mod_id=&cid=&source=share&study_style_id=video_default

透视新科技——解读极端天气

 

讲座内容:

各位好,欢迎收看我们今天的《透视新科技》节目,我是主持人胜春。很多人可能都注意到了,入夏以来,中国的南方干旱,北方频繁的暴雨,造成了很多生命财产损失,而这样的极端天气不仅仅出现在中国,无论是北美洲还是欧洲都有类似的极端天气出现。很多人会问,地球到底怎么了?为什么会频繁出现极端天气呢?来通过我们的短片,进入我们今天的节目。极端天气是指天气或气候严重偏离平均状态,特点是发生概率小,社会影响大。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事件的出现频率正在发生改变。2021年6月,一向凉爽宜人的北美地区,迎来了可怕的高温天气。高温热浪先在加拿大创下500C的记录,7月12日就被美国加州死亡谷54.40C的高温打破,受影响人数近3000万。而在欧洲,罕见的特大暴雨诱发了洪灾,德国西部、比利时东南部交通、电力中断,城镇被淹没,上千人失踪。在我国,随着三伏天的到来,气温也再创新高,江南、华南等地最高气温甚至超过400C。而北方多地却在进入汛期以来相继开启暴雨模式,特大暴雨导致河南省多个城市发生内涝。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的两座水库因暴雨发生溃坝,就连沙漠深处的新疆和田也在一天内降下了过去两年的降雨量。而气象部门预报,这些地区未来的降雨量与往年同期相比仍然偏多。今年(2021年)的雨水为什么会这么多?极端天气的频繁出现究竟会对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我们今天请来的两位嘉宾,一位是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气象服务首席朱定真,另外一位是中国农科院农业气候资源利用创新团队首席许吟隆。今年(2021年)的天气有点怪,你看美洲高温,欧洲暴雨,地球到底怎么了?确实,今年(2021年)就是有一些这种所谓怪现象,就拿我们国家来讲,今年的冬季前面冷后面暖,然后到了春季好几次强沙尘暴,然后还有强对流天气,到了夏季北方强降雨,罕见的极端强降雨。那么对全球来讲,美国开始是2月份极寒,73%都被大雪覆盖了,最南端的州,原来是应该正200C的,变成了负200C了。那么紧接着高温干旱,然后欧洲又是大暴雨、洪涝。今年的这个天气来讲,在这些地方都出现了一些极端性。由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然后升温10C、20C,在升10C、20C的情况下,大气中吸收的太阳辐射,它的能量储存起来,全球如果总的算起来的话,这个数量是相当惊人的,是一个巨量的天文数字。那么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大气的运动各种天气现象,它要把这个能量释放出来,那么在局部的时间、地点,它产生的这种破坏性效果可能是惊人的。很多人的普遍认知,认为北方的天气是干燥的,南方是多雨的,而今年(2021年)有一点不一样,今年的北方雨水特别大,南方反而会出现高温和干旱的天气,这是为什么?

今年大家觉得有点怪,比如北方雨明显多,因为北方的雨季提前了,那么我们国家气候中心他们有一个分析,这其中当然原因很多,我们说(有)不同的尺度。专业上来讲的话,拉尼娜现象以后,往往会有一个副(热带)高(压)的偏北、偏强。说到这个话题,我们看看记者编辑的短片。拉尼娜是西班牙语圣女的意思,是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异常偏冷的一种现象,是热带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的结果,拉尼娜的出现也伴随着全球性气候异常。拉尼娜现象出现时,我国容易出现冷冬热夏。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数量也比常年多,容易发生北涝南旱现象,由此带来的灾害也会加重。说到极端天气的出现,似乎我们的感觉总是伴随着这个灾害的发生。那极端天气跟灾害之间,它们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如果说极端性出了,那么必然容易引起灾害,像我们说天气的时候,所谓好天气坏天气,你是要针对这个地方需求来讲的。我们说不下雨就是好天气,下雨就是坏天气,那有时候需要雨的时候下雨了(就是)好事,不需要雨的时候不下雨,哪怕高温对它又是好事,所以这个是一个要区分(看待)的。但是极端天气和灾害是一个相呼应的,为什么呢?就是所谓的极端是少见的,或者说特别是强度或者说烈度上它就少见,比如说这个天气在今年出现的概率只有1%,或者不到5%,那它的破坏率也就少见。所以这样的话,再加上我们公众,或者说我们的基础设施,对这种小概率事件的防范或者标准上又不能适应,那显然容易遭灾。

极端天气带来的这个灾害,呈现哪些新的特点呢?我们国家降水的基本特征是南涝北旱,但是现在由于气候变暖,雨带整体北移,比如说像这一次河南的暴雨引起的洪涝灾害,那就是当前气候变化的一个新的特征。第二个特点是南方在洪涝加剧的同时,不排除在某些时候(干旱也加剧)。比如说像长江流域的伏秋旱,还有西南地区的秋冬连旱。现在甚至是秋冬春连旱,春夏连旱。第三个特征是由于气候变暖,气候本身的这个波动加大,那么在出现高温极值的同时,也不排除在个别的时候出现低温的极值。还有就是说台风的强度加大,像去年(2020年)东北(半个月内)台风三连击,这也是从未发生过的现象。农业生产对这些气候变化的敏感度是什么样的?农业对气候变化是很敏感的,我们这些年粮食一直是增产,在这过程中,其实是我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随着气候变暖,它的影响是越来越大,不排除局部发生严重的农业的气象灾害(导致),颗粒无收这样的情况。

极端天气对作物的影响是怎样的?我们来看一下短片。黑龙江省抚远市地处我国陆地的最东端,是中国最早见到太阳的地方。上世纪90年代初,从未在这片黑土地上出现的水稻开始在这里推广种植,而一向喜高温的水稻开始出现在北纬48度地区,除了农业技术的进步,还有不断变暖的气候。40年来,东三省水稻种植面积增加了4.5倍,水稻的种植北界则超过了北纬50度。在黑土地因气候变暖获益的同时,日本的传统稻米种植区新泻县却遭遇了一场稻米危机。新泻县出产最负盛名的越光米,以颗粒均匀饱满,色泽晶莹透亮而著称。2010年,日本经历了自1898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炎热的夏季。酷暑之后,稻农们发现本因透明干净的越光米,由于持续高温导致的生长不良,局部或者全部变成了乳白色,成为了品质低劣的垩白粒,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稻米成分改变?它又会对人类带来哪些影响?气候变化,农作物产量降低,这是我们非常好理解的,那这种极端气候会不会影响我作物的品质呢?气候变化对农产品品质的影响,还是很大的。由于洪灾之后,像粮食储存(容易)发霉,像南方阴雨天气的穗上发芽,长期的阴雨天气,食物的霉变,这对品质影响还是很大的。除了这个之外呢,还有一个是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以后,作物在光合作用的时候,它的碳氮比增加,食物中淀粉的含量升高,蛋白质下降,那么你吃跟原来同样的量的食物呢?实际的营养不如原来了。

我现在吃一碗饭,远不如气候变化之前的时候得到的蛋白质多。对了,所以这样的话就出现一个隐性饥饿问题,由于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粮食作物的营养成分跟现在不一样了。由于食物品质的下降,营养成分的改变对我们健康(会产生)潜在影响。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除了隐性饥饿,还会有哪些影响?一个由于传染病它的传播媒介,中间宿主病原体对气候条件很敏感,那么气候条件改变了以后,它分布的范围扩大。还有就是高温的胁迫,像中暑高温引起的心脑血管疾病的问题,还有一个在极端气候灾害发生的时候,引起的伤亡问题,还有心理上的健康问题。我们国家为什么容易受到极端天气的影响?我们国家幅员辽阔,包括南北的跨度,东西的跨度,我们国家这种特有地形,处在这个位置上,自然灾害的种类就是多。你看我们跨了多少个气候带,从山地气候一直到海洋气候,从亚热带的一直到寒带我们全有。那么跟其他一些国家,它只是属一两个气候区来讲,那我们确实要复杂得多了,我们一般算了一下,包括从《中国自然灾害要览》上那个记载也是,我们大概有三十五六种主要的灾害。基本上把全球的主要的气象灾害,或者说自然灾害,我们国家都有分布,而且(出现)频率还比较高。

随着这个极端天气的频繁出现,除了我们能看到的干旱洪涝这种自然灾害之外,还有哪些是隐形的,我们可能看不到的灾难?看不到的,一种就是由这些明显的或者说主要的这种灾害所引发的一些次生灾害,可能就会增加了。有些专家提出来有几个巨灾链,比如说地震、暴雨、台风,比如说台风出来了,可能出暴雨,暴雨出来出洪涝,这一系列它是一个链,产生的这种影响,所以容易产生巨灾。这种极端天气出现以后,一个是巨灾的它的影响,或者说巨灾的概率也会增加,再有一个就随后产生的这些影响是方方面面的。比如说对农业,如果说气候变化了,我们刚刚讲了气候带摆动,气候带摆动病虫害也会跟着摆动。动物的习性也会改动,然后整个生物链也会改动,花开早了蜜蜂就要醒得早了,蜜蜂跑来采蜜没有蜜,然后后面一系列的这个生物链,都出问题了,就紊乱了。说到这个话题,我们看看记者编辑的短片。开花传粉是植物在进化史上迈出的重要一步,但这个进步却给生活在周围的人们带来了麻烦。据流行病学调查,世界上有十分之一的人对花粉过敏。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加剧,花粉过敏症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增加。这个巨大的温室,是科研人员专门用来观察温度升高、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对不同植物的影响。研究人员发现,当二氧化碳浓度升高1.8倍时,栎树花粉的毒性也提高了2倍。这就意味着,随着气候变暖,花粉毒性提高,花粉过敏症患者的症状将会加重。气候变暖对人类还会产生哪些影响?

我们不能够提前预知和改变我们行为,来把这个损失降到最低吗?现在正在做这个事,我们说在做地球工程,整个就模拟。整个地球除掉气候、生物、生态,甚至人类影响,我们把它综合起来,把各种可能的变化糅在里面,我们来看未来有可能怎么样?现在研究这个的我们叫FACE(自由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富集)平台,就是说开放式的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实验,人为地给作物施加高二氧化碳浓度。在这样的情况下呢,看它生长过程、产量、营养成分的改变,尝试找到最好的管理方式,合适的品种,最好的营养成分,现在对它的科学认识,应该说有一些了,对于指导我们未来适应气候变化的话很有参考意义。我们经常听说这个气候变暖了,可是去年(2020年)冬天,很多人会反映说这明明是更冷了嘛,这是为什么?很多人会有一种直观的感觉,但是从这么多年的统计这个趋势来讲,实际上这个暖冬的出现的概率还是越来越多了。而且我们从气候统计学来讲的话,它不是一两次过程,整个这个平均来看,就是像今年我们说冬季是前冷后暖,所以最后一平均还是偏暖,但是为什么会出现那种大家感觉到极寒的那种天气,甚至于有些也破纪录了,那这个就是气候变化带来的天气的极端性。

因为我们反复在强调,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增加,频率增加,强度增加,不是单单指热事件或者暖事件,同样是冷事件。因为气候变暖造成气候紊乱,稳定的气候规律破坏以后,它出现的极端天气事件里面,就包含冷事件。由于在变暖的情况下,北极冰的融化,北极涛动的加剧,然后南侵的冷气团更活跃,所以有的时候出现从未有过的这种寒潮。由于气候变暖了,所以我们这里的冬天,可能某些时候比原来还冷,冬春的时候出现这种极寒的天气,恰恰是气候变暖背景下的一个局地的特殊的极端天气现象。说到这个话题,我们通过短片去了解一下。新昌茶叶城是中国最大的茶叶市场之一,每年三月,这里就迎来了一年中最繁忙的采茶季。在当地,70%家庭的收入都来自茶叶,而一年收成的好坏则全靠这季春茶。冬季的寒冷成就了春茶的甘甜,为了抵御寒冷,茶树会在体内累积糖分和氨基酸,这使得春茶的味道更加甘甜清香。普遍的降温幅度是达到6到100C,风力也会陆续增加到4到6级,特别是江南地区这一带,由于前期基础气温比较高,降温最为明显,降温幅度甚至会达到12到160C。

冰雪覆盖了茶树鲜嫩的枝条,刚刚萌发的春芽在低温侵袭下全部枯萎。这场突如其来的倒春寒,让2016年刚刚开启的春茶季就此结束。而让浙江茶农遭受寒潮突袭的,正是来自北极的冷空气。北极海冰的融化,让海面吸收了更多阳光,加热了这里的空气。这股暖气流将原本占据着北极的冷气团挤压出了这里,这股冷气团一路南下,影响直至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一片小小的茶叶,就这样被变幻莫测的气候改变了命运。气候变暖导致极端天气的增加,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气候变暖的呢?从气候变化来讲,它一定是自然和人,是一种(双重作用)的,或者说是叠加的一个影响。但是我们现在为什么在强调人(的影响),就是从我们的研究结果来看的话,最近21世纪以来,人和自然引起的气候变化,或者叫气候变暖,但是人的影响在加剧。或者它的比重在加大,而且这个里边还有一个什么叫变率。因为人类的影响,气候变暖的这个变率加快了,而且这个快是多少?几十万年以来最快的,这个是我们特别担心的。在天气预报当中看到各种预警,高温预警、蓝色预警、橙色预警、大风预警等等等等,未来我们还可能出现的极端天气,有可能通过我们提前预报做到吗?

这个就是你必须要做,就是我们既然预测极端天气要多了,那我们必须加强对极端天气的监测预警。再有一个就是,随着我们国力的增强和科技进步,我们现在更有能力去把握,或者说更精准的,更密集的监测和更精准地判断它的动向,我们现在已经是世界一流的气象卫星监测体系了。随着卫星监测水平的提高,它是一层一层像CT(计算机断层扫描)剖面一样给出大气运动,包括水汽运动的这个状况。那对于我们了解天气的整个的发展趋势是非常好的,包括北斗卫星,它帮助我们在信息传输和定位上面也能够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所以随着这些技术的成长,对于我们判断天气的演变,我们提前量就增加了。提前量增加,我们就有可能预报时效增加,就让你的防灾的准备时间增加,那就减灾的可能性增加。气候的这种变化,我们应该怎么去面对它?应对气候变化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减缓,就是说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这方面我们已经做了大量工作。还有一个方面就是要适应,我们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有一个原则是适应与减缓并重。事实上从实践上来看,就是说适应工作远远不足,适应如果要做不好的话,我们减排的这个成果,是不稳固的。

比如像2019(年)到2020(年),澳大利亚的第一把大火烧掉了全球一百多个国家(一年)减排的努力。2019年,全球适应委员会发布了一个即刻行动的旗舰报告。在那个(报告)里边,提出来了五大优先行动的领域,一个是早期的预警旱作农业,红树林的保护,水资源,基础设施,这都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从研究的角度,适应气候变化分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就是适应气候平均状态的改变,像热带北扩,像农作物种植北界的北移。第二个层次,就是适应不断加剧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第三个方面,就是气候变化引起的生态后果。像生态系统整体的退化,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病虫害加剧,外来生物入侵,海水的酸化等等。第四个层次,就是它的经济社会后果。这个就更复杂了,那需要对我们社会整体的政策、法规做出系列的调整。比如说像我们的基础设施,它的建设和安全运行的维护标准都要进行改变。极端的这个天气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严重,作为普通人我们怎么面对这种极端天气?

对于遇到极端的这种天气,或者极端的天气事件,影响已经出来了,我觉得一个是你要保持头脑清醒,当你在自己熟悉的地方,你当然知道哪边高,哪边低,哪边可以逃生,哪边是避难场所。但你到了一个陌生地方的时候,首先应该去关注一下你周边的可能的这种应急设施,或者说逃生路线,或者说环境,养成一种习惯,甚至于自小就养成这个习惯。那这样的话,你如果对周边的环境有所了解,一旦灾害出现的时候,你可能就能够走正确的路线,那么就能救到一条命,一定要关注当地的预报预警,不要马虎。而且一旦出现了预警,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一定要做足准备。国外有些国家它是这样,灾害比较多的,或者说它形式相对单一,但是这种灾害频率很高,他们都会备有一些救急的装备或者物品。对于我们国家来讲,随着这个水平提高家里面也可以备一些类似的这种急救包、小浮艇,挡热的或者说防寒的这些应该有,这个是一个。再一个就是实况到的时候,对这个防范的科学知识要有一个概念。你比如我们刚刚说的出暴雨了,那你不能再往低洼地方走了,尽量少外出了。容易有雷电的时候,你哪些地方不能去躲,碰到龙卷(风)的时候你又该怎么弄?这些基本知识也需要具备。

首先就是说要有规避气候风险的意识,还有从个人的角度来说,那么现在我们缺的一环是什么呢?就是说个人和社会它的这个关系问题,从社会治理上也要考虑由于气候变化加剧气候风险这样的问题。然后完善相应的基础设施,(建立)专业的救援队伍,发布相关的信息。那么当个体遇到问题的时候,怎么样去找到相应的部门能够去施行自救,也就是说给他创造自救环境,所以说这不是孤立的,那就是说需要整个社会联动,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大的改进的空间,有很多的事情要做。今天非常感谢两位嘉宾来到我们演播室,给我们大家共同来解读极端天气,我们解读极端天气的最终的目的是让每一个人都幸福地生活在我们的星球上。好,感谢您收看我们今天的《透视新科技》,我是胜春,如果您想了解我们更多节目内容,可以下载央视频收看我们过往的节目。今天的节目就到这儿了,咱们下期节目再见。

【责任编辑: 网站运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