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活动中心 > 公益培训 > 内容

第694期【齐悦读—线上共读—透视新科技】《钻进深海》

2025-08-27 18:00:21 来源: 点击量:
0

(通讯员  邓辉)

讲座题目:透视新科技——钻进深海

主 持 人:胜  春

做客嘉宾:李  中,中国海油研究总院总工程师。

                吴 怡,中国海油研究总院高级工程师。

 讲座时间:2025年8月25日~8月31日

(备注:讲座视频可循环播放)

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video/index.html?art_id=14645001480202392385&read_id=93ebd96b-fab0-4fef-b289-6ffd88d8d7ba&ref_read_id=5747a769-98cb-4f0a-992d-9c5136739217&reco_id=&mod_id=&cid=&source=share&study_style_id=video_default

 

透视新科技——钻进深海

讲座内容:

各位好,欢迎收看我们今天的《透视新科技》节目!我是主持人胜春。深海钻井技术一直是国际上公认的难题,而这些年我国的科学家,在这方面取得了很大的突破,那这个突破到底会对我们国家和普通人带来哪些好处呢?我们通过短片去了解一下。人类通过钻探对地球内部有了一些认知,我国是目前世界上拥有万米陆地深钻能力的国家之一。随着对海洋认识的不断深入,人类开始从陆地走向海洋,从浅海到深海厚达上千米的海水将地层隔开,原有的钻探技术已经无法使用。近年来,我国的科研工作者通过自主创新,研发出新的钻探装备和技术,在南海水深2500多米的海底成功开钻,那么深海钻探的难度究竟在哪里?这项技术的突破,将会带来哪些社会效益呢?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今天请来的两位嘉宾,一位是中国海油研究总院的总工程师李中,另外一位是中国海研究总院的高级工程师吴怡。石油、天然气这个储备在国家战略上的意义是什么?

可以回顾一下这几年咱们国家的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进口的油气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所以近年来,油气对外依存度,特别是石油已经超过了70%,天然气已经超过了40%,这就远超了咱们的警戒线。很多人说,我们国家不是有石油吗?也有天然气的储备,我们为什么每年要大量进口这么多的石油和天然气呢?其实咱们国家的资源禀赋,其实始终是一种富煤、贫油、少气,这是一个基本国情。另外咱们国民经济确实发展到这个程度,对这些石油、天然气的需求量都在逐年攀升,你看冬天咱们整个华北群众的取暖问题,天然气基本上我们包括进口的LNG(液化天然气),也勉强能够保证京津冀这个地区的一个基本取暖状况。我们其实是一个工业化还是比较发达的国家,对于这种石油这种物资,包括天然气这种需求量是比较大的。就是去年(2021年)确实是我们看到了华北地区,有天然气供应不足的这个现象,这是不是说明了我们资源储备方面不是那么充沛?自己的储备和自己的开采量,实际上是保证不了这一点的。那在海洋石油分配当中,深海占的比例是多少?

深海在海洋油气资源总量里面大概占了70%左右。就七成都在深海?七成都在深海。所以这就是我们的深海钻井技术不断发展,去研究的这样一个价值。深海跟浅海之间的界限点是什么?我们主要是以这个水深来界定的,石油开采这个行业,有以300到500米以下就叫浅海,这么一个范围。500米到1500米叫深水,然后再比1500米再深就叫超深水,深度划分的这么一个概念。我们已经了解了按海平面来讲500米以下算深海,深海钻井到底有多难?陆地的钻井和浅海区的,可能大家都比较熟悉,因为到浅海区吧,大家都是这种固定式的钻井装置,比如导管架上的模块钻机,还有咱们自升式钻井平台,基本上等于说把海床从底下搬到平台上来了,所以这个作业模式和陆地上都比较相近,但这个深水就不一样。区别的哪里呢?深水你再用固定式的这个装置,基本上是没有条件了,你全部用的是浮式装置,就是漂浮在海上的一些装置。你隔着500米,几千米的海水,首先你在空间上,完全是一种漂浮状态,而且这个深水区呢,大家都知道天气条件,风浪还有大气方面。比如热带风暴,大家感受的能看得见的一到夏季了,电视台会经常把那个台风云图给大家展示出来,那个就是一个强热带风暴。还有一个海水当中也有很多风险,这个风浪流,特别有一些暗流,比如说在咱们南海的话,那还有内波流,其实也就是海水附加给我们工程的一些影响。另外,深水区其实同样的沉积环境上面是海水和上面是岩石,你想想这两个沉积环境,压实性和强度到底哪个强?肯定还是你想岩石,一般要强一些。

它的相同的沉积层,陆地上比海底强多了,这其实就是潜在的浅层很多地质灾害。油气勘探开发从陆地走向海洋,对钻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浅水区域,钻井仍能沿用陆地钻井的方法,使用打桩机在预先选定的地表位置建立井口,在浅海的地面上平稳地架起井架,便能向下钻进。来到深水,上千米的海水将钻井平台与海底地层远距离隔开,无法直接在海底建立井口进行钻探,因此我国创新性地使用了新的井口建立方式喷射钻井,喷射钻井技术类似火箭一级、二级分离技术,将100米左右的井口包裹在上千米的钻井管柱上,一起喷射钻入至海底以下,然后井口和钻井管柱会进行分离。钻井管柱内的钻井装置能直接进行钻进作业,这种方法将作业时间从几天缩短到几小时,费用比传统方法能节省两千多万。这个风浪总是在海平面以上,因为我能看得见,但是在海平面以下,500米深度上,感觉应该相对要安静得多。事实也是这样,会相对来讲平静一些。正常风就是在这个海面以上,浪就是如果是常规的这种波浪,就是在海面来回十几米这么一个范围。流呢,不是这样的,就是流是海面要更大一些,但是随着这个海水越来越深之后,这个流会变得要小一些,在海底但是还是会有流,这个流是一直存在海底的,它一直在流。

那这样理解深海的钻井,是不是比浅海显得要容易一些呢?还不是这个概念。浅海钻井,其实大部分就是我们在浅海的建了一个导管架平台,就是固定在海底的这么一个平台。深水用的是浮式的钻井平台,我们还有一个特殊的装备,浅水不用的叫隔水管,我们通过这个隔水管去连接我们的井口和海洋的平台。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更复杂,是因为我们这几千米的隔水管在海洋里边,它都是受到风浪流作用的。洋流的波动?对,它就不像浅水只有100米受到这个风浪流的作用,我们这是成千米,这是叠加的。洋流的波动它分层的,我们专业上来说叫作内波流。它就是在海水里面继续分层,海面上有的时候看着很平静,其实海水下面也是波涛汹涌。这个很重要。对,一个是层流,一个是内波流。我们在实际操作过程当中,见识过它的厉害吗?在我们钻探史上遇到过,表现出来最强的就是我们南海有一股叫作黑流的,它可以把你钻井装置瞬间推移到几百米外。

我们是怎么来屏蔽这些灾害的呢?就是钻井的时候,我们其实在海底下是有一个防喷器的,这个防喷器是用来关井,就是说一旦有这种比较恶劣的情况,我们是可以把它,就像你打开一个瓶盖吧,能够把瓶子里高压汽水盖在里边,是有这么一个特殊的装置在里边,这个平台如果被吹了,被这个浪推了几百米,对我们来讲是不太能够接受的一件事情。所以在防喷器跟隔水管中间,其实还有个特殊的装置,我们叫作隔水管下部总成。如果一旦发生这种平台被推到很远的地方,它这个地方会及时地跟我们的井口实现解脱,它就脱离开了。它脱离开之后就是平台是平台,井口是井口,这样的话就不会出现这种比较恶性的事故,它是能够避免的。其实在我们的钻探史上是出现过这种状况,但是现在我们深海装置上,比如说我们都是用的动力定位,有前置的预测预警量了,那么自己就根据控制系统就可以把它预测时间,到点我们通过控制系统把八个推进器,做一些姿态调整和螺距的调整,等内波流快影响过来的时候,反力矩就加上去了。所以现在基本上对这种灾性的流,有一定的技术手段去去控制它。深海地质环境复杂,钻头在狭窄的安全钻井窗口里不偏不倚,就像是在“走钢丝”,越往地底深部钻,油气藏温度越高,压力越大。要保证安全可控,这就需要掌握极细微的平衡,难度很大。

我国创新性地使用自动压力释放元件,可以自动调节压力,为这个密闭的“高压锅”装上限压阀,稳稳地插下井筒这根“定海神针”。在深海海水温度只有不到4°C,但地层内温度可以达到200°C,巨大的温差让井筒固定成了难题。陆地上固定井筒,采用水泥浆浇灌凝固从而稳定,但在深海巨大的温差下,水泥浆凝固质量很难保障。我国科研人员针对性地研发了新型的大温差水泥浆,为“定海神针”带上了“紧箍咒”,为深海开采开启了更长效安全的保障。在深海地下开采,会不会给地质安全带来隐患?比如我在钻井过程当中,我下一层套管,我又要用水泥去固井,水泥凝固的过程当中,它是会发热的。而天然气水合物,在那种温压条件下,它本来是稳定的,在固定过程当中,你水泥自然放热过程可能对它来说就是促使它分解,分解成水和甲烷。它这个时候就要溢出,溢出了之后,那松软地层,如果有一定的坡度,也就可能会发生一些坍塌,甚至滑坡,会把你刚刚建成的这一些井口,会给你推倒。我们在深海去打井之前,其实我们会去做一项工作,我们叫作地质勘查,就是我们会去摸清楚这地下,到底有哪些可能对我们钻井会带来的灾害。比如说有没有滑坡体,比如说有没有浅层气或者是浅水流,地下有没有断层,有没有发育的其他的一些对我们钻井会产生风险的一些地层,我们在作业之前其实是会做一个非常全面的一个分析和研究的。通过这些研究,我们在设计这些井的时候,其实都已经有一些技术上的手段,去规避这样的风险了。

针对我们面临的一些难题,要解决的问题,包括井下海水里面,然后地面,其实在作业过程当中,我们都有很多监控仪器包括这个技术。比如在井底,我们能够感知正钻的地层,如果有特殊需求,还可以前探,就是钻头前面几百米的一个基本地质状况,我们都能做一个大概的勘查。我们装备的也有一些前置的一些传感器和探测设备,这样有任何异常情况发生的时候,我们都能及时地感知。你们进入到这个中海油,到今天为止你有十几年的历史了吧,我这已经是二十多年了,二三十年了。所以你们分别从自身来讲一讲,这些年你们感觉在这个行业当中的变化?首先我的感受,我是1994年加入海油的,毕业了之后,自己拎个包就去咱们的东南重镇湛江,也是我们中国海油南方的一个重要基地,整个南海的作业都是它那儿开展的。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其实说实在的,看到的都是外国当作业者,我们纯粹提供劳务,但是在这个成长过程当中,慢慢地我们中国海油也有一点自己的技术积累和资金上的积累,这样的时候就开始一些自营作业,逐步的。但是开始自营作业的时候,海洋确实认识得不够清楚,技术上还比较……有差距。有差距,但是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们的自身也在成长,公司也在成长,我们的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技术也在同步地跟着成长。到今天基本上,无论是浅海或者深海,都具备了这种自主作业能力。

过去我们求人家,我们只能做小工,今天我们是绝对的大工,大国工匠的那种感觉。您感觉这些年小工跟大工的,这个对比是怎么样的?这个感受吧,我就谈一下当初跟别人学的时候的感触,基本上一看你是搞技术的,那所有的这个方案,事实上只告诉你一个结果,你这样干就行了。另外,你想看看那个图纸,想探讨一下技术内核的时候,其实人家是有点不太愉快的。不高兴。不太高兴的。要防着你。是的是的,但是现在走过来,这一路坎坷一路探索,当自己的基础体系建构了之后,最后再跟他们交流,这完全是不一样的。不用再看别人脸色了。对,不用看别人脸色了,另外一点,我自己能做了,有些关键领域我们甚至做得比他们更好。我是一来就迈上了一个高台阶,十几年前其实海油的技术水平已经非常高了,我十年的时候,基本上我是一来海油就在深水。那时候2010年在南海,就是那时候是国外的平台,我们在平台上去学习,一个平台上可能也没几个中国人,大部分都是国外的作业队伍。之前都没有见识过什么叫作深海,因为自己一直是研究深海的,但真正去登到深海平台的时候,其实对我来讲已经是2010年的事了。然后我在2014年在我们中海油研究总院,我们就承接了第一个,就是咱们的自营深水油气田。那时候我还很年轻,就是我们那时候是年轻的人,年轻的队伍在做深海一号的设计工作也是比较难。

这些年我们的进步体现在哪里?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吗?做一个简单的一个类比,你就拿出我们南海深水区这一块的作业对比一下,如果是过去几十年吧,至少二十年左右,在深水区这块作业的都是一些外国石油公司,他们的投资大概一口井有两三个亿的美金的投入,而且钻井速度一口井也大概有个两三个月。现在我们掌握了技术了之后,我们自己的成本大概有他们一个五分之一,六分之一的样子,时间也要比他们节约大概一半以上。这又是再一次在深海钻井,体现我们的中国速度?这是同样的地区,同样的作业,就这样一个比例关系。刚才您也提到了,我们的海上钻井技术不断地提高,可以达到五千米的钻井技术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在国际钻井平台上也有这种施工的竞争力呢?我们自己的装备能力水深来说,已经达到了3600多米的水深,当然在这个海床下面还能够钻进个一万米,一万米左右。可以到一万米了?能力,就是三千多米的水深,再加上一万多米的地层,这个钻井已经具备了这样的能力。目前来说,我们中国海油的作业队伍在国际上实际上也走出国门了,在墨西哥湾以及东非、西非,还有英国北海那边,也都有我们自己的作业队伍。这意味着过去我们要掏钱求人干活,改变成今天的不仅自己能干了,还可以出去帮别人干,来替国家赚取外汇?

可以这么说,然后之前我们还属于这种跟着别人在学的技术就好几十年前,然后现在已经从这个学习,然后到跟跑,然后到领跑,不能说所有的技术都非常领先,但是已经到部分技术已经处于领先的地位了,比如说我们现在有些标准,我们自己的中国海油的标准已经是作为了起草人,我们是牵头的,然后已经成了ISO国际标准。另外,就是我们这个技术已经从技术引进到技术输出,然后到为国家再挣回钱这么一个新的阶段了。那说到我们现在的技术实力,我有什么东西可以拿出来跟大家说说呢?深海这块其实技术实力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这些大型的海上工程的设施这些硬件,然后另外一个就是软实力,对于硬(件)装备来讲呢,比如说我们从2012年开始,我们中国海油建立的叫深海舰队,这里边就有我们的半潜式的钻井平台,这样的一个大国重器,然后还有一些就用于这种勘探的深水的勘探船。还有一些其他的一些工程设施,还有去年(2021年)我们投产的深海一号,我们叫深海一号能源站,这些都是海上这些大型的工程设施,这是我们的硬实力。深海一号气田的开发就代表着我们从常规浅水,迈向了这种超深水,这么一个大的台阶,这是硬实力方面的体现。另外一方面就是我们说的软实力,软实力可能不太好去解释,就可以看到我们有些我们创新的技术之后,我们还能在国际上形成国际标准,这样的话,让别人遵守我们制定的标准,这就能体现我们的软实力。另外一个就是我们的这个技术从引进来到走出去,这也是软实力的一个体现。

我国深海技术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实现了从学习、跟跑到部分核心技术的领跑。目前深海钻井的最大作业水深达到2619米,创下西太平洋作业水深纪录,最大钻井深度超过5000米,压力超过70兆帕,温度超过175°C,进入世界先进行列。2021年我国首个自营深水气田深海一号已经成功投产,目前深海二号项目也正在积极推动中。目前这项技术领先的国家都有哪些?我们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地位上?基本上这第一波还都是说实在欧美这些国家,首先是美国、英国、挪威,像这些国家。目前我们深海钻井,还存在哪些技术上的壁垒、瓶颈?还有哪些突破的地方?可以这样说,因为在走向深海的过程当中,其实也是像我们刚才描述浅海、深海、超深海,这样它都是有一个台阶的。比如我们深海一号这个油气田投产了,它是一个常规的大气田,那下一步我们深海二号,又面临啥?它又面临一个高压,就是说你一个是常温常压的气田,到下一步再开发,我们就又面临一个高压,可能再往前走,甚至是不是又来一个高温,像这样的,其实这些技术难题就靠我们这些技术团队,一步步地面对,一步步地突破,一步步地来解决。其实我们走向海洋这个路子,全是一帮(条)自主研究、自主发展的一个路子。

2010年美国墨西哥湾地下深层的原油失控从井筒中喷出,在海面上炸开了花,整个深水地平线瞬间成为火海,油井在爆炸大火中崩溃,一直喷涌了100多天,造成大量原油流向海外,不仅对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威胁,也对海洋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为避免此类事件发生,深水钻井井控及安全应急技术体系,成为了深水开采又一个重要的内容。我国在深水开发过程中是如何应对环境安全问题的呢?咱们这个深海钻井,我们在环境安全方面是做了哪些考虑呢?我们在进行这个海洋油气勘探开发过程当中,也基本上把这个环境问题和安全问题,都是放在天字号的一个(位置)。首先,我们在作业前全部是按照整个作业的设计,全部按照国家相关的环保法规和标准来执行的。就是说像美国墨西哥湾、深水地平线,像那种灾难性事故,其实因为在整个勘探开发历程当中,人类和自然斗争过程当中,像这些事你并不是说你努力了就能完全杜绝它,其实当有这些异常情况发生的时候,我们也有配套的一些关键的应急装备,比如说我们的应急的井口设施,还有水下应急封井器,其实我们现在国家都有整个应急体系的建设,都是非常完备,所以基本上就是说,首先从这个工作上是杜绝的,真是要是万一发生了,其实我们也有充足的软硬件,技术手段去处理它。

深海油气钻井技术的突破,到底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咱们为什么要走向海洋,走向深海?因为陆地上的油气资源,事实上现在勘探开发这个成熟度都非常高了,基本上能探出来的,能轻易拿出来的资源已经差不多快拿完了。刚才又说了海洋资源的70%又在深海,你想咱们国家对外的原油的依存度,就是大家想自由自在地开车出去旅游,新能源汽车现在占的板块还是比较小的。另外,咱们家家户户这些清洁能源、天然气、进口量已经是达到了40%,这个对外依存度其实就是咱们的需求量缺口,缺40%,你想这其实就是千家万户跟咱们的生活就这么密切。今天非常感谢两位,来到我们演播室,跟我们分享这个钻进深海这样一个话题,希望在你们技术的不断突破之下,我们人类能够更合理地科学地利用地球的资源。也感谢您收看我们这一期的《透视新科技》节目!如果您想了解我们更多的节目容,可以下载央视频,收看我们过往的节目,我是胜春,咱们下期节目再见。

【责任编辑: 网站运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