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4期【齐悦读—线上共读—透视新科技】《深海能源站》
(通讯员 邓辉)
讲座题目:透视新科技——深海能源站
主 持 人:胜 春
做客嘉宾:周守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尤学刚,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讲座时间:2025年9月29日~10月5日
(备注:讲座视频可循环播放)
透视新科技——深海能源站
讲座内容:
各位好,欢迎收看我们今天的《透视新科技》节目!我是主持人胜春。最近我们国家的海洋油气开采又实现了新的突破,深海一号实现了从水下300米到1500米的深度跨越,同时,还创造了三个世界首创,深海一号到底有多“牛”呢?通过短片来进入我们今天的节目。在我国广袤蔚蓝的深海中,屹立着一座“钢铁巨无霸”,它的总重量超过5万吨,耗费的钢材近八座埃菲尔铁塔,可以制造3.5万台轿车。它的总高度达120米,相当于40层楼高,面积相当于两个足球场。它的船体工程焊缝总长度高达60万米,可以环绕北京六环三圈,使用的电缆长度超800公里,可以环绕海南岛一周,这就是我国自主研发建造的,全球首座十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它会为我们普通人的生活带来什么呢?今天请来的两位嘉宾,一位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守为先生,另一位是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的高级工程师尤学刚。刚才看过短片之后,像“钢铁巨无霸”一样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刚才在短片当中我们看到的这个生产平台叫深海一号能源站,通俗一点地说它就是把陆地的油气处理厂经过优化集成,搬迁到了海上,安装在了我们海上,成为一个浮动的油气生产处理厂。深海一号能源站,它是由3.3万吨的下船体和2万吨上部处理模块组成,那么这3.3万吨的下船体,它的排水量近11万吨,这就是相当于我们三艘中型航母的排水量,并且这个平台它可以容纳120人在这个平台上进行生产和生活。这个平台集世界三项首创和13项国内首创于一身,大家刚才在短片中看到是真正意义上的一个钢铁巨人。
油气资源是人类活动的重要能源和工业生产的重要原料。2021年我国最大的海上油田渤海油田,原油产量达到3013.2万吨,已经超过大庆油田,成为了我国最大的原油生产基地,海上油气资源已成为我国油气产量的重要增长极。这背后是海域油气勘探开发的不断突破。2021年6月25日,我国自营勘探开发的首个1500米超深水大气田,在海南陵水海域正式投产。而屹立在蔚蓝海洋之中,深海一号能源站承担着该气田的油气处理、凝析油储存和油气外输功能,为深海开发保驾护航。我们说到采油、采气,大多数人的印象都在陆地上,大气油田、长庆油田等等,那我们为什么要在海洋当中去采油气?我们国家要进行现代化建设,而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实际上是工业化建设,工业化建设工业就需要粮食,油气就是我们工业的粮食。我说几个70%大家可能就会更清晰一些,我们地球的表面有70%是海洋,陆地只占30%,而海洋里边的70%属于深水。所谓深水,我们人类把超过300米水深的海洋称之为深水,而深水当中所蕴藏的油气资源又是整个海洋的70%。我们最近做了一个统计,全世界近十来年发现的大型油气田,超过亿吨方的大型油气田,也是正好70%都来自于深水,也就是来自于超过300米、500米,甚至1000、1200米的水深的地方。看来这不是一个偶然?对。
因此,大家形成一个共识,就是人类的未来的资源和能源的接替的领域,可能就是深水。因此,世界各国都纷纷往深水进军。我们也认为,我们现在打开了深水的资源和能源的大门,我们也逐步向深海进军。到2022年,中海油已经走过了40年的历程。我们从300米的浅水,一脚踏入了1500米,这个对我们来讲也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么大的跨度?深水超过1500米就属于超深水,1500米水深的概念是什么?是接近超过150个大气压,而这些都不是我们现在饱和潜水和我们人所能够达得到的地方,而这一次深海一号大气田,我们在2020年的5月份,第一次铺管水深就达到了1542米,从海洋石油开发来讲,随着水深的量变,达到了一个质变。海下深海压力的变化有多高,在我们深海一号的海上施工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个小插曲,我们需要在已经建成的海底管道当中,进行一个通球的作业,就是我们先要通一个泡沫球,而我们要保证这个泡沫球能够顺利地从海底管道当中通过。那么我们把这个泡沫球,它的变形量进行了一个试验,长度一米长,直径是30多个厘米的一个泡沫球,放在水下近200米的位置以后,这个泡沫球完全被压溃也就是压扁了,可是我们把它提到水面上来之后,它又恢复了原状,1500米水深,也就是150多公斤的压力。如果是人的话,基本上是在海底彻底地是要被压溃,所以海洋工程,深水海洋工程建设,它的难度就在于不是我们像一百多米之内,我们可以用饱和潜水可以完成的,可是到水下完全是需要水下机器人ROV来完成。我们在实际在看深海一号的海底管道1500米的时候,基本上那时候的鱼类生物都已经很少了。
深海一号油气处理能力有多强大,是什么样一个状态?海上生产油气,跟陆上生产油气的最大区别就是隔了一层海水,这个生产油气呢,它是从海底下面的地层当中,海底下面三千米、两千米的地层当中,我们通过特殊的装备把油气采出来,采出来以后到了海底以后,它还要通过1500米的水深,然后才到了我们深海一号的平台上,所以说整个这个过程,是一个连续生产的过程。到了平台上以后,还要进行油气田的处理,所谓处理就是出来的油气,我们要让它合乎安全标准,合乎质量标准,我们为什么叫它能源站呢?它就是为国家提供能源的,源源不断地提供能源的。深海一号能源站是一座漂浮在海上的大型油气处理工厂,上部组块之上装配了近200套的油气分离、干燥、脱烃等关键处理设备。其处理能力相当于一座大型陆地油气处理工厂,当低温油气从海底立管登上深海一号能源站后,经过油气分离系统实现气液分离,分离出的气体依次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工艺变成合格的天然气,最后再经过增压、计量后进入到通到香港的海底管网,每年能够为粤港琼等地稳定供应30亿立方天然气,满足1600万个家庭一年的用气需求。
说到我们这个深海一号,它实现了三个世界首创,这三个首创都体现在哪些方面?世界上的常规的经典的做法,它就是一条半潜式的生产平台,另外再加上一个浮式的储油轮。而我们这次,是把这两样东西合在一起,合二为一了,我们采用的办法,就是把四个大的桩腿,大家看有四个立柱,这个立柱很大很大了,它有三百多个平(方)米,高度是60米高,一个立柱里边是两万吨。过去这个两万吨的立柱,只是用来压载用,就是调节水位压载用,这一次那么它不仅可以压载,而且可以进行油气田的储存,所以说把过去压载的立柱变成了四个化工厂,它里边既能压载又能储油,还能进行其他的一些有机物的分离和处理。分离出来的油和天然气合格以后,天然气是通过管线进入到我们的远海的主管网,到了大湾区,到了香港。那么原油呢?实际上它是凝析油,就是把它储存在我们刚才说到的四个大的立柱里边,当其到了一定量的时候,比如说超过一万吨、两万吨的时候,我们再用船把它拉走,为什么不一起跟天然气一道输走呢?那么必须再重新修一条油气的管线,专门输运这个原油的管线,一年20万方的凝析油,要去用一条150公里的深海的海底管线来输运的话,成本很高,所以说我们采取了用穿梭油轮来分输的办法。
油储存系统,这是世界首创的,还有啥?我们的第二个首创,我们两万吨的上部处理模块,也就是我们的油气处理加工厂,要和我下面的11万吨浮体进行合拢的时候。这个大合拢,它实际上是要把一个足球场大小的一个钢铁平台两万多吨,怎么把它平稳地放到3.3万吨的一个大型的浮体上,而且有60米高,而且合拢的精度,还要在25毫米。25毫米,就是2.5厘米。对,2.5厘米。要怎么能够做得到呢?我们叫湿式半坐墩精准的合拢技术,意思就是一部分的承载力坐到船坞底上,但是并不是全部承载它,我们漂浮着进去,上部的模块是固定的,下面的浮体是漂浮的,一个固定,一个漂浮,容易把它找到这个对准点、合拢点,所以这种技术也是我们独创的。第三个首创,就是我们3.3万吨的下船体是从码头上横向装到运输驳船上,这个在装船上来讲是一个非常大的风险,它的风险主要就来自于3.3万吨的结构物的重心,在从码头转移到驳船。我们是要平稳地把它过渡到这个船上去,怎么个平稳法呢?这就是我们中国的智慧了。我们采取的这个负载往船上走的时候,始终是一个爬坡状态,这个坡度不高0.5度,就是0.5度的斜坡,然后逐步地上船,上船以后然后再把它调回到正常状态。
我们毕竟是建在海面上的这样一个开采平台,它的抗风浪能力到底是什么样的?我们设计了16根180吨的锚缆,把它牢固地系泊在1500米水深的地方,它的抗风险能力是能够抵御十几级台风,也就是说17级台风我们都能抵御,当然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没有遇上。还没有经历这么大的风浪?但是我觉得我们有信心,能够通过这些考验,因为按照我们的设计30年都不回坞。什么概念?30年它都一直在那个地方进行生产。不用回来返修?对。在海上航行的普通船舶通常2至3年就要进行一次坞修检验,而深海一号能源站的设计标准是30年不回坞。要实现这一目标,选材和结构设计至关重要。大规模采用的超高强钢比常用高强钢强度提高20%,“六横四纵”的主体框架如同强有力的脊梁,撑起了这座钢铁巨无霸,上部组块和船体之间特殊的导向装置,确保连接精度,使得每个支撑结构都可连续使用150年。浮箱与立柱的连接处使用的最强铁三角结构,如同十指紧扣般把它们交叉锁在一起,设计寿命达300年。除此之外,16根直径碗口粗的系泊聚酯缆,连接在能源站的四个方位上,能够承受巨大的张力,甚至可以扛住17级台风的恶劣海况,让深海一号能源站在1500米水深巍然屹立30年。这个建造速度在国际上来讲,是一个什么概念?
我们从2019年5月23日,切割第一块钢板,到2020年6月29日,我们的结构封顶,我们用了不到17个月的时间,到2021年1月19日开始从烟台脱航,我们用了不到20个月的时间,国外同等规模,用了近40个月的时间,我们快了三分之一以上的,至少三分之一时间,所以在这里边主持人我想跟您分享一个小故事,小插曲。我们有一些设备是从国外进口的,但是在2021年初,我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全球的疫情,国外来讲实际上虽然发病比我们晚,但是受到的冲击甚至比我们还会大,所以在双方执行合同的交货期的过程中,外方说这是一个不可抗力,这是从合同的角度说,从人情的角度说,全球疫情的爆发,你为什么要让我按照合同的(期限)交货,我说我不是不用,我是要用的。我和外方在沟通的过程中,我说好,我说我拿我的船体的照片给你看,我让你看看我的船体建造到什么程度。我们的生产生活都在有序地进行着?对,所以我也非常佩服我的合作伙伴,就在他看到我的船体的照片以后,他说好,我去说服政府。最后的结果是?他按期交货,甚至来讲有一点延迟,但是这些延迟真的是属于不可抗力,没有对我们项目造成影响,所以这也就是我为什么在整个陵水开发建设过程中,有那么多的感受和感恩。
从决策实施到投产,深海一号能源站只用了20多个月,创造了最短建造周期,同时,从开工建造到大合拢,在新冠疫情的挑战下,比国际同行业同规模半潜式平台,提前18个月。深海一号能源站建造过程中,无死角开展安全网格化管理,实现1700万工时无事故,实现高精度合拢,累计公差仅40毫米,在同类工程中世界罕见,这是建立在高质量、高水平之上的中国速度。这种建造速度的背后,对于我国的海洋石油工程装备,它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呢?首先深海一号能源站到现在为止,我们油田开发整个全流程的作业已经顺利地完成,那么标志着我们三项世界首创,13项的国内首创当中,我们的工程建设是成功的,是经受了考验的,同样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知道受国际贸易当中的一些影响,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有十多项国产化设备创新研发成功,而且在这个项目当中得到了成功的应用。第三,也带动了包括造船业相关的全产业链能力的提升,和我们自信心的提升,我们有深海一号能源站,有很多尖端高端的一些设备,一些技术,也和我们进入1500米海洋石油开发,是遇到同等的难度,但是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克服了很多的困难,并且有些在深海一号上得到了成功的应用。在这个里边也让我很多的感慨和感恩,我们有很多的民营企业家,那种民族的精神让我感动,我们可以理解为它是具有一个,对深海油气开采一个里程碑意义的一个项目。你说得很对。
深海一号的成功建设投产,它标志着我们国家的海洋石油工业进入到超深水时代,同时也使我们国家海洋工程的建设水平、设计水平进入到世界先进行列。通过刚才一系列的讲述,我看它基本上初步建立起了我们国家深海工程的技术体系,也初步建立起了我们国家深海工业的产业体系。我们拥有这样如此世界尖端的一个石油开采工程和设备来讲,对于我们普通民众的意义是什么?普通人会惠及到什么呢?普通人,我想首先是增强我们全民族的海洋意识,我们生活在陆地,好像我们主要接触的就是陆上的一些东西,但是我们在地球上还有70%都是海洋。而未来海洋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从这个项目本身来说,它能够直接为我国的东南沿海,粤港澳大湾区提供四分之一人口的用气量,还能够给周边的炼厂提供二十万吨凝析油。但是从未来看,我刚才说它仅仅是打开了未来深海资源和能源宝库的一个大门,那么这个大门打开以后,今后它可以来保证我们国家的能源安全,工业建设的粮食的问题。对于我们老百姓来说,我们走向深海,不仅仅是海洋工业,海洋石油跟海洋有关的人的事,也是我们全民族的事。我想这对于提高整个全民族的海洋意识,走向深蓝,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同时海洋也是一个海洋碳汇的一个策源地,我们也可以利用海洋的资源来进行双碳目标的到达。双碳目标的实现,它也是有最重要的意义。
近些年我们国家发展非常注重对环境的保护,那从我们对海洋开采油气,对海洋的环境会有影响吗?我可以简单地说,我们深海油气的开发绝对不会对海洋环境造成污染。第一个,我们从水下乃至气藏几千米的地下,有关断阀和我们上边的油气处理加工厂,有一连串的自动连锁反应。如果一旦发现异常的时候,我们有一连串的关断,来保证它的安全,从我们处理平台上来讲,我们伴随着油气生产的一些生产污水和人在上面生活的一些污水,也是按照国家的处理和排放标准达标才能够(进行处理)。同时也请广大的观众朋友们放心,我们深海一号生产的是天然气,它伴生的是轻质的凝析油,凝析油是一种很轻质的油品,所以在这一个方面来讲,不会发生(油气污染)。目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降低碳排放,在这个背景下,您怎么来看未来深海油气的发展?刚才我们说到了,我们进入到超深水时代,说到了我们进入世界的先进水平,但是说实话,我们也仅仅是跨入到了深水的大门,我们未知的领域还很多。简单地说,从海底说起,在海底的一些采油树,深水的压缩机,深水的分离器等等。我们现在还不能制造,再往上走,我们通过离管,通过管线把它送到了平台上,我们也只能生产部分的管线,所以说未来的路还很长。另外你刚才提到了如何保证环境?如何保证应急?这也是我们需要来认真考虑的问题,还需要发展的问题,从长远地看,碳排放要控制,逐步化石能源,要为非化石能源所替代,这是一个大方向,但是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我们说碳达峰、碳中和,不是说一点碳不用,一点碳不排放,而是要通过我们的技术创新,把排出来的碳把它消化掉,同时也要尽可能地使用低碳能源,而天然气就是一种低碳能源,它在由化石能源到非化石能源过渡的这个漫长的过程当中,它是一个非常好的过渡能源。但是从漫长的时间看,几十年、上百年以后,我想我们一定能够真正达到我们叫低碳能源时代,到那个时候可能非化石能源就占绝大多数,而化石能源就逐步退居到了次要的地位。感谢两位来到我们演播室!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于我们人类对地球资源的开采和使用,与未来的自然平衡一定会做得更好。好,那感谢您收看我们今天的《透视新科技》节目!如果您想了解我们更多的节目内容,可以下载央视频收看我们过往的节目。今天的节目就到这儿了,我是胜春,咱们下期节目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