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长书单·第69期|白鹿原上的文学丰碑 —— 陈忠实
陈忠实(1942 年 —2016 年),中国当代文学巨匠,生于陕西西安灞桥区西蒋村,2016年4月29日因病逝世。1962年高中毕业后的陈忠实回乡成为知青,后任民办教师,从此踏上文学自修之路。1982年进入陕西省作协从事专业创作,历任陕西省作协副主席、主席及中国作协副主席等职。其创作始于 1958 年发表的诗歌《钢・粮颂》,1973 年发表小说处女作,1979 年短篇小说《信任》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奠定文学地位。此后陆续推出《康家小院》《蓝袍先生》等中短篇,聚焦关中乡土与人性变迁。1993 年长篇小说《白鹿原》出版,以渭河平原五十年变迁为背景,勾勒家族兴衰与民族秘史,1997年获茅盾文学奖,成为当代文学里程碑。他还著有《生命之雨》《家之脉》等散文集,作品以厚重的关中文化底蕴、史诗般的叙事风格著称,《白鹿原》更被列入 “大学生必读”,入选 “改革开放 30 年影响中国人的 30 本书”,成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重要代表。
陈忠实是在新中国成长起来的,他接受了新时代的很多新思想和新观念,但他在做人方面,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人格和精神,在他的身上体现得愈为鲜明。中国古人对人的要求是: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里主要的是两点,一是个人要修身,二是在个人之外要关心国事,心怀天下。陈忠实修身,做人,他有自己坚守的原则;对他人、做事,秉持仁、义、礼、智、信。作为一个作家,他更是心系民族的命运,关心时代的发展,思考社会文明和进步过程中的种种问题。
陈忠实特别强调人格对于作品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人的人格是创作的基础,认为人格影响甚至决定着一个人思想的能力、思想的水平和思想的方向。因此可以说,陈忠实的人格精神对其创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既影响着他创作的主题,也影响着作品的格局和气象。他的作品,特别是以《白鹿原》为代表的作品,充满家国情怀,他着重写的,是我们民族的秘史——心灵史和人格精神的演变史。他写作,不游戏笔墨,也不向世俗所重垂眉低首。
“他是一个不汲汲于富贵,也不戚戚于贫贱之人,当然,也是一个不汲汲于权力之人,但也不是一个甘于淡泊、不在乎功利的人。他曾说,他从不言淡泊。他认为,文坛就是一个名利场。他只是赞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君子当权,得之有道。他不屑于蝇营狗苟。”邢小利对他的评价看似矛盾,却是妥帖的:“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儒家士大夫,也不是现代的知识分子。”八百里秦川上,有一种代代相传的老腔,既不是传统秦腔戏,也不同于现代摇滚,古朴悲壮,粗犷豪放,白鹿原上的陈忠实,就是那一笔老腔。
1.《白鹿原》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索书号:I247.57/527
内容简介:本书以厚重的历史感和复杂的人物形象成为当代文学中不可多得的杰作。这是一部渭河平原50年变迁的雄奇史诗,一轴中国农村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两个家族为争夺白鹿原的统治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争斗:巧取风水地,恶施美人计,孝子为匪,翁杀媳,兄弟相煎,情人反目……小说内容丰富深邃,人物性格复杂多变,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
2.《漫漫人生,步履不停》
出版社:古吴轩出版社
索书号:I267/3935
内容简介:这是一部经典的陈忠实散文集,是陈忠实对“人生是什么”“如何面对人生”的回答。36篇文章凝聚了陈忠实对出身、成长、亲情、友情、故土、万物生灵的回忆、感恩与沉思,展现了一个关中男孩成长为一代大家的心路历程,一个铁汉内心的柔软与温情。人生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活在当下,热爱活着的每一天,就是对生命的尊重。漫漫人生,无论遇到什么都不足为奇,都是生命的体验,是生命的积累。不畏艰辛,携着光和暖,步履不停,才是一个人行走的正确姿态。
3.《李十三推磨》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索书号:I247.7/48
内容简介:本书是陈忠实的作品集,收录他的中篇4篇,包括《康家小院》、《地窖》、《蓝袍先生》、《四妹子》、短篇20篇,包括《霞光灿烂的早晨》、《作家和他的弟弟》、《猫与鼠,也缠绵》、《一个人的生命体验》、《李十三推磨》等。基本囊括了陈忠实所有的经典中短篇小说。
4.《日子》
出版社:文化发展出版社
索书号:I247.7/2091
内容简介:本书精选陈忠实的中短篇小说《蚕儿》《马罗大叔》《毛茸茸的酸杏儿》《到老白杨树背后去》《两个朋友》等九篇代表作品。陈忠实将笔触深入到农村生活的各个层面,勾勒出诸多个性鲜明的农村人物形象。作品蕴涵着深厚的乡土情结,充满着对人物命运的思考和对人性的反思,于平淡质朴中展现独特的艺术魅力。
5.《接通地脉》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索书号:I267/731
内容简介:本书收录了著名作家陈忠实的散文新作精品,由作者亲自选编,共计八十余篇。生命形态、精神表达和审美风格的亦重亦轻,是陈忠实散文突出的艺术特点。他的散文作品描摹对象丰富,思考范围深广,精到朴实,比之他的小说另有一番情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