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新书推荐 > 内容

馆长书单·第70期|从历史深处到心灵褶皱 —— 少数民族女作家霍达

2025-08-08 16:49:00 来源: 点击量:
0

霍达,1945年,女,北京人。1966年毕业于北京建筑工程学院英语专业。历任北京市园林局、市文物局翻译,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编剧,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华文学基金会理事,中国文联全委,《港澳百科全书》编委,开罗国际电影节评委。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国家一级编剧。著有《霍达文集》(六卷)、《霍达文选》(九卷)等。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长篇小说《补天裂》及同名电视连续剧均获第七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中篇小说《红尘》获全国第四届中篇小说奖,电影剧本《龙驹》获建国40周年全国优秀剧本奖,电视剧剧本《鹊桥仙》获中国首届电视剧飞天奖,散文《义冢丰碑》、《烟雨文武庙》获庆祝香港回归征文一等奖等。

自青年时代步入文坛,霍达从事文学创作40余年,著有小说、报告文学、影视剧本、散文等多种体裁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蜚声海内外。除了《穆斯林的葬礼》、《补天裂》、《红尘》外,代表作还有长篇小说《未穿的红嫁衣》,报告文学《民以食为天》《搏浪天涯》,大型历史电影剧本及话剧剧本《秦皇父子》等,作品有英、法、阿拉伯、乌尔都等多种文字译本及港、台出版中文繁体字版多部。

霍达的作品,读来大气磅礴,具有史诗般的厚重。这大概与其“亦文亦史,以史为文”的创作理念,与其做“社会的良心,时代的秘书”的作家定位分不开。 她平生最佩服的作家是司马迁,最推崇的著作是《史记》。霍达说,“我愿做太史公的小学生。”

叙事上,她兼具史学家的冷静与诗人的敏感,笔锋时而如刀斧劈开历史迷雾,时而如丝线缝合人性裂痕。无论是玉殇的悲怆、生死的抉择,还是信仰与世俗的碰撞,都被置于精准的历史坐标中,却又突破时代局限,直抵人类共通的情感深渊。这种在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间自由穿梭的能力,让她的文字既有着教科书般的严谨,又饱含着直抵心灵的温度,最终在时代变迁与个体命运的交响中,奏响一曲曲关于信仰、尊严与爱的深沉乐章。

 

1.《穆斯林的葬礼》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索书号:I247.57/3627

内容简介: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这部五十余万字的长篇,以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丰厚的容量、深刻的内涵、冷峻的文笔,宏观地回顾了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难的足迹,揭示了他们在华夏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中的心路历程,以及在政治、宗教的氛围中对人生真谛的困惑和追求,着力塑造了梁亦清、韩子奇、梁君璧、梁冰玉、韩新月、楚雁潮等一系列人物群像,血肉丰满,栩栩如生。

 

2.《未穿的红嫁衣》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索书号:I247.5/41

内容简介:南国沧海,孤岛密林,千年古堡,神秘莫测。一位不速之客的突然造访,几乎改写了历史,引发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唇枪舌剑……历史学家李言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踏上“仕途”。他与当年的恩师令狐谵在秦屿精神病院不期而遇,历史老人昭示他揭开千年古堡之谜,而错综复杂的权力之争和爱情纠纷却使他在即将达到事业的峰巅之际功亏一篑,遗恨终生。当他再度来到秦屿之时,已是向这座行将湮灭的历史遗迹和刻骨铭心的爱情作 后的告别,看一眼那终未能穿上恋人之身的红嫁衣……

 

3.《补天裂》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索书号:I247.53/318

内容简介:本书以小说的手法真实地反映了英占香港的“三部曲”,揭示了香港之所以成为今日香港的最关键的原因。作者霍达为创作此书,远赴香港深入生活,搜集素材,查阅历史资料数千万字,采访各界人士数百人次,反复实地踏勘历史遗迹,在充分尊重历史真实地基础上,潜心结构,历时三载,完成了这部呕心沥血之作,是理解今日香港不可不读的书。

 

4.《霍达文集:国殇(卷五 报告文学卷)》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索书号:I217.62/171:5

内容简介:本卷收入中短篇报告文学14篇。《万家忧乐》写于改革开放初期,敏锐地反映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改革中一个牵动千家万户的社会问题——保护消费者权益问题;《国殇》不啻一篇献给英年早逝的知识分子的祭文,长歌当哭,为抢救中年知识分子悲怆呼号;《民以食为天》在我国农业连续四年丰收之时敲响“无农不稳,无粮则乱”的警钟;《渔家傲》以抒情散文的笔致抒写了一个海隅小岛的沧桑变迁;《起步于黄帝陵前》用蒙太奇式的艺术手法讲述了中国第五代电影导演陈凯歌、张艺谋从黄土地走向世界的故事;《吴冠中》和《仰雪词馆主》将吴冠中、尹瘦石这两位同乡老画家各自不同的心路历程描绘得如诗如画,动人心弦……

 

5.《霍达文集:仰恩之子(卷七 报告文学卷)》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索书号:I217.62/171:7

内容简介:本卷收入长篇报告文学《仰恩之子》。古城泉州北郊的马甲乡,青山叠翠,碧水流霞。山水之间,掩映着参差错落的房舍,好似海市蜃楼。这不是人间仙境、世外桃源,而是一所集教学、生产和科研为一体的新型民办高等学府——仰恩大学。20世纪80年代初,这里还是一片荒山野岭,人均收入不足二百元。只因为一位华侨老者的到来,改变了马甲乡的命运……《仰恩之子》以翔实的史料、饱满的激情,记述了吴善仰、吴庆星父子两代人不惜巨资为家乡兴学的不朽业绩,揭示了他们为振兴中国文化而鞠躬尽瘁的高尚情操。

 

【责任编辑: 网站运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