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图典藏·地方文献精品荐读|第184期:远去的帆影《樊城码头文化》
近期《长安的荔枝》热播,李善德最终运送荔枝的路线,综合了各路线优势,选择水路联运。当大唐的荔枝沿着汉水一路北上,将岭南的清甜送至长安宫阙之时,将要穿过襄阳的水域,在樊城的古渡口短暂停泊,沾染上两岸的烟火与人声。这并非孤例,在后来那条贯通欧亚、茶香氤氲的“万里茶道”上,樊城更是以其枢纽之姿,成为南船北马、商货辐辏的关键心脏。码头,这水运文明的鲜活结晶,在此刻写下它最繁盛的注脚。
然而,随着汉江水运业的没落,曾经桅杆如林、号子喧天的樊城码头,其货物吞吐的喧嚣已悄然隐入历史尘烟,但码头文化不应该被我们遗忘和抛弃。王雄先生曾经说:“码头文化的流动性,赋予汉水人更多的开放性和包容性;码头文化的竞争性,赋予汉水人更多的危机意识和较强的求生意志;码头文化的多元特征,则赋予汉水人更多的自由精神和适应能力。”以开放与包容、竞争与自由等精神为代表的码头文化,是我们今天更加需要继承和弘扬的东西。
书目推荐:
书名:樊城码头文化
编者:颜拥军
索书号:F552.9/8
馆藏位置:襄阳市图书馆五楼地方文献馆
《樊城码头文化》一书由樊城溯源、樊城水运、樊城码头、樊城故事四个部分组成。介绍了樊城的起源,樊城的水利运输条件,樊城的码头以及樊城所发生的故事。全书用翔实的文字、丰富的历史图片为读者展示了樊城码头文化、码头文明的发展脉络,充满强烈的人文气息。
精选欣赏:
张金凤:上船要备“保童绳”
张金凤,85岁,祖籍河南新野,曾随父母在汉口、沙洋一带跑航运。20岁在沙洋与船工汪万军结婚,从此,张老太便开始了一生的船民生活。推舵、摇橹、撑篙、扯篷(风帆)、补篷、洗衣、做饭、哄娃子……张老太还清楚记得当年汉江中的鱼很多,想吃鱼的时候,就在竹篮、筲箕中投点诱饵,将其放入水中,活蹦乱跳的鱼虾随便逮。过年过节招待客人通常做12碗菜,给客人盛饭不能说盛(沉)饭,而要说添饭,妇女小孩不上桌,要等客人用餐完毕才能临到自己吃。驾船人四处漂泊,居无定所,船民的孩子也无学可上,船民几乎都不识字。为了孩子们的安全成长,尤其是刚会走路,且不懂事的幼童,船民们有自己独有的管理办法:行船前,备足若干根结实的细绳索,将自家孩童拴在桅杆下,以防大人工作时小孩不慎落水,拴孩子的绳索美其名曰“保童绳”。
——《寻访最后的老船民》施锦华
· 本书现藏于襄阳市图书馆五楼特藏馆,特藏馆每周二上午向读者开放,其它时间可在襄阳市图书馆前台预约阅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