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活动中心 > 公益培训 > 内容

第280期【齐悦读—线上共读—党史故事100讲】《千里跃进 全线反攻》

2021-08-03 10:30:00 来源: 点击量:
0

讲座题目:党史故事100讲——千里跃进 全线反攻

讲师简介:徐焰,教授,国防大学。

讲座时间:2021年8月2日~8月8日

(备注:讲座视频可循环播放)

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video/index.html?art_id=314680530293299561&read_id=2686640f-b9be-49c2-8151-74d918a3b5fe&ref_read_id=b5f92c8b-7e17-49db-8213-b049d12c1fb2&reco_id=&mod_id=&cid=&source=share&study_style_id=video_default

 

讲座内容:

1947年7月21日至23日,中共中央在陕北的靖边县小河村召开了扩大会议,又称“小河会议”。参加会议的除了中央“五大书记”中的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这三位外,还有来自各前线战略区的领导人彭德怀、贺龙、陈毅、习仲勋、王震等人,会议主要研究了如何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问题,这是解放战争处于转折关头的一次重要会议,由此拉开了解放战争的反攻序幕。解放战争经过仅仅一年的时间,人民解放军的实力虽然有所增强,但相对国民党军队还是处于劣势,那么中共中央为什么做出了把战争由解放区引向国民党统治区的这个大胆决定的呢?敬请关注国防大学徐焰教授为您精彩讲述系列节目《党史故事100讲》之《千里跃进  全线反攻》。

1947年6月,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所率领的中央纵队,当时对外称是“昆仑纵队”,转移到了陕北一个非常偏僻的小村子,也就是小河村。7月,召开了一次中央重要的会议,就是“小河会议”。在这个小河村里面,召集当时的几个战略区的负责人,主要是陕甘宁、晋绥,还有华东的负责人,彭德怀、贺龙、陈毅、习仲勋、王震这些人,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就是怎么样进行反攻。小河会议纪念馆前,今天还竖立着15尊雕像,就是参加这次会议15位领导人的风采。这次会议就确定了人民解放军随后要转入战略进攻,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按照古今中外一般的军事规律,向敌方进攻通常是要在自己方面的军事力量,超过敌人的时候才能够进行。战争进行到1947年夏天,国民党军队总数虽然下降到360多万人,解放军由原来的120万人上升到将近200万人,但是数量仍然比国民党军队要少,武器装备更是处于劣势。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就及时决定,战争的第二年要把战争引向国统区,不能老在解放区内打。因为蒋介石当时的战略计划就是继续把战争引向解放区,就破坏解放区的人力、物力,最后使解放区难以继续坚持,当年国民党“围剿”中央苏区的时候,就是采取这种办法长时间“围剿”破坏根据地,造成你最后不得不放弃根据地长征。

在解放战争初期,人民解放军诱敌深入,内线作战那是正确的,有利于发动群众,军民配合、共同歼敌,但是长时间在解放区内作战也会造成很多困难。例如在陕甘宁边区,面对着国民党胡宗南的进攻,解放军不仅放弃了延安,边区的21座县城,当时都放弃。主要在山村跟国民党军队周旋,国民党军队除了进攻之外还到处破坏,另外老百姓为了躲避敌人进攻,经常隐蔽,不能正常生产。陕北在1947年的夏天,就出现了严重的粮荒,粮荒也影响到中央纵队,中央纵队只有几百人,但是供应粮食就非常困难。吃饭的时候,有一段时间粮食供应不上,大家只好吃黑豆,为了照顾毛主席,炊事班还专门给毛主席做了小米饭。其实毛主席知道这个情况,看到小米饭端上来之后,他就很生气地问,其他同志也有小米饭吗?结果炊事班送饭的人不说话,毛主席当时就拿着这碗小米饭走到炊事班,掀开锅一看,其他人吃的都是黑豆。黑豆吃起来那是很难吃的,毛主席把小米饭就扣到这一锅黑豆里面去,然后搅一搅,要吃大家一块儿吃,就是小米饭拌黑豆。当年的中央领导的供应都这么困难,那下面的部队,下面的群众的困难,就可想而知了。因此,打完沙家店战役之后,毛主席当时向部队领导讲话就讲,西北野战军最大的困难是没有粮食吃。因此,我们要打到国民党的后方去,打到胡宗南的后面去,吃他的粮食。按照任弼时的话讲,进行战略反攻,就是把粮税负担加到国民党方面去,担负战略进攻开路先锋的是刘伯承为司令员,邓小平为政委的晋冀鲁豫野战军。

1947年6月30日,晋冀鲁豫野战军南渡黄河挺进鲁西南地区,开始了战略进攻的序幕。在战略进攻开始的时候,邓小平就向部队的领导讲,蒋介石的战略方针,是要把战争在解放区打,这是他从长期反人民的斗争中间总结出的经验。邓小平说,但是有更高明的毛主席,他从确定自卫战争的方针之初就看到这一点,他告诉我们,开始必须在内线打,打到一定时候就是削弱敌人,到了相当程度,就要打到外线,到蒋管区去打。刘邓大军挺进鲁西南之后,歼灭了国民党军队九个半旅56000人,取得了很大的胜利,但是鲁西南地区,当时处在一个很危险的地理条件之下,因为它旁边儿就是黄河。这个时候正值7月份,黄河大汛期又涨水,蒋介石在历史上,就曾经扒过一次黄河。黄河又是个地上河,一旦决口之后,那一发不可收,蒋介石这个时候又想重演花园口决堤的故伎,就是扒开黄河,水淹解放军。所以在鲁西南地区,当时刘邓大军不可久留,这个时候怎么办呢?不能久留的话,继续进攻,前面又是几条大河。因此,当时刘邓首长决定,索性不要后方了,直插鄂皖三省交界的大别山。

8月7日,刘邓首长率晋冀鲁豫野战军,四个纵队12万人甩开敌人,直向大别山挺进。当时毛泽东致电认为决(定)完全正确,向大别山挺进,路上要连续通过几条河流,而且更严重的是要通过1938年国民党扒开花园口大堤所造成的黄泛区。这个时候,黄河已经恢复到故道里了,但是黄泛区还是一片沼泽,当时大部队通过黄泛区,很多人形容是在烂泥塘里头前进。当时解放军部队,还带有一些汽车以及它拖载的重炮,说开进黄泛区沼泽地里面,汽车就陷进去了,重炮也没办法行动。在这种情况下,刘邓首长干脆下决心把这些重炮、汽车全部毁掉,很多同志都舍不得。这些武器装备都是在过去战争中间流血牺牲,从敌人手里缴获来的,你把它毁掉了,那不太可惜了吗?但是为了轻装前进,当时必须把它毁掉,部队首长就做工作,我们只要能够取得胜利,将来还可以再去缴获敌人。因此部队就是毁掉了带不走的重武器,只携带迫击炮这样的轻型火炮,以及步兵武器通过了黄泛区,以及几道河流直向大别山挺进。

1947年8月末,刘邓大军终于挺进了大别山,而且在大别山区一举解放了23座县城,直逼长江边上。长江边对岸那就是国民党的所谓“夏都”庐山了,当时蒋介石还正在那儿避暑,国民党的达官贵人第一次听到了长江对面的解放军的隆隆炮声,这个炮声,如同历史法官的落槌,就宣告着蒋家王朝很快就要走向灭亡。刘邓大军南下之后,国民党军队以20多万军队围追堵截,这个时候,根据中央的指示,陈赓、谢富治所率领的陈谢兵团也在8月23日突破了黄河,挺进河南西部。有一部还进入了陕南地区,原来陈谢部队是想加入西北战场作战的,但是西北战场原来供养那些野战军就很困难,再增加部队,那粮食供应更难办了。因此,毛泽东决定还是让他们投入中原战场,陈谢部队一进入河南西部,而且威胁潼关,胡宗南不得不把进攻陕北的几个旅调回来保他的老巢了,追击刘邓的国民党军队几个旅也被牵制了回来。

9月间,陈毅、粟裕所率领的华东野战军主力18万人也挺进鲁西南地区,接着又挺进豫皖苏地区,这一下子又迫使国民党进攻山东和追击刘邓的部分部队回援。因此,解放军向南进攻就形成了刘邓的部队作为先锋直插大别山,它的两侧又有陈粟、陈谢这两支部队作为侧翼,形成了一个“品”字形,向南全面展开的架势,这就使国民党军队在南线的160个旅,有90个旅不得不用来对付解放军南下的三支大军。完全转入被动防御,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解放军三路大军采取跃进的方式向国民党军队后方挺进,这是当时敌我力量对比情况下所采取的正确方法。通常的战略反攻是要向前平推,夺取敌方的城市,但是当时解放军的军事力量同国民党相比还不占优势,想攻击城市通常还比较困难。那么跃进到敌后,主要是占领乡村,那当时解放军能够在乡村站住脚,关键又是进行土地改革,得到当地的群众拥护,因此讲解放军打到哪里?土改搞到哪里。三路大军驰骋中原,在中原地区又掀起了土地改革的轰轰烈烈的热潮,于是又建立了广大的中原解放军这种独特的进攻方式,是人民解放军在战略进攻时的一大创造,也是毛泽东战略进攻思想的一大发展。解放石家庄,开出了解放军夺取大城市的先例,并为后来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取得胜利探索出了一条新的道路。敬请收看《千里跃进  全线反攻》。

人民解放军在南线展开进攻的时候,在北线也开始了全面的反攻。晋察冀军区在1947年夏天以后,也投入了战略反攻。全面内战爆发初期,抗战时的模范根据地也就是晋察冀解放区,有一度出现了不利的形势,国民党军队攻占张家口之后,气焰一直很嚣张。1947年3月,中共中央五大书记中间的两大书记离开了陕北,随后到达了华北解放区。朱德总司令当时到了华北晋察冀地区之后,首先强调要整顿战斗作风。朱总司令到达晋察冀地区之后,一方面找干部谈话,一方面深入调研,他就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当时部队能够出战的人员相对不足,后方的人员反倒比较多,比如说晋察冀野战军在编制上是12万人,但是能够集中起来打仗的只有7万人,那5万人上哪儿去了呢?主要是在搞生产经营,因为抗日战争期间,根据地太困难了,部队不能靠老百姓养活,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因此,当时部队除了种地、产粮食之外,也办了一些像小作坊、小工厂,还办了一些其他企业,说这些企业占用了很多人员。

到了解放战争期间,晋察冀军区在这方面儿没有很快的转过弯,后方生产人员仍然过多。朱德总司令了解这个情况之后,就认为部队尾巴太长,必须把它砍掉,这样才能有效作战。朱德了解这些情况之后,就同刘少奇商量,最后同晋察冀军区的领导人也统一个意见,最后做出一个决定,就是部队应该把这些尾巴砍掉。把这些商店、工厂、作坊,全部交给当地政府来管理,用于这些生产经营的人员,都充实部队用于打仗,采取这些措施之后,部队的战斗作风很快得到扭转。另外,作战人员也得到增加。当时的历史情况,以及后来的各种经验教训都证明,部队在适当的时候搞一些生产,用于改善自己的生活还是必要的,但是部队也千万不能经商,如果用过多的精力搞生产经营,肯定影响部队的战斗作风,而且还会滋生许多腐败现象。在华北战场的人民解放军通过整顿作风,接着就向国民党军队发起了大规模的攻势。

1947年9月,晋察冀野战军在河北中部取得了歼灭国民党第三军的清风店大捷,接着又回师攻克了国民党军队,有坚固防御阵地的石家庄。解放石家庄是当时解放军在华北解放的第一座大城市,积累了城市攻坚战的经验,同时,也积累了怎么样管理城市的经验。石家庄的解放震动了华北,也影响了全国,解放军攻克石家庄之后,华北的国民党军队感到形势危机,它原先增援东北的五个师不得不调回来,这样又有力的配合了东北战场的作战。蒋介石在华北一再惨败之后,也感到中央军嫡系将领太无能,不得不选了一个原来出身于晋绥军被视为杂牌的傅作义,担任华北剿总总司令。但是仍然不可能挽回华北的形式,当时解放军在北线的主要战场就是东北战场。东北地区的人民解放军,在1947年夏天所发动的攻势已经扭转了战局。在夏季攻势之后,蒋介石为了挽救东北形势,派他的总参谋长陈诚担任东北剿总总司令。也增调了少量的兵力整顿部队,但是人民解放军还没有等到国民党军队在东北整顿完毕,在1947年9月又发动了强大的秋季攻势。秋季攻势就采取长途奔袭,切断国民党军队主要据点之间的联络,在运动中间歼灭敌人的办法,结果使得东北的国民党军队,刚刚恢复起来的交通又被到处斩断。陈城到沈阳上任之后,开始扬言几个月扭转东北形势,结果他的交通线到处被切断,火车离不开沈阳附近,沈阳很多人讽刺陈诚说,陈诚陈诚真能干,火车南站通北站。什么意思呢?就是搞得国民党在东北统治中心沈阳的火车,也只能从南站开到北站了,其他地方都出不去了,蒋介石在技穷之际,也就不顾起码的国家尊严,甚至提出可以考虑将东北交给联合国管理。实际上就是想让美国出来管理,但是美国看到国民党政权已经是连连吃败仗,也不愿意接东北这个烫手的山芋了。

1947年秋天,人民解放军在南线和北线的进攻,都取得了巨大的胜利,这使蒋介石惊恐万状。在此前几个月,蒋介石还驱逐了中共谈判代表,7月间还对毛泽东发出所谓“通缉令”。但是到了这个时候,他又想玩儿和谈阴谋,他又想通过和谈喘一口气,因此国民党代表又找到苏联驻中国大使馆,希望苏联能够出面调停国共内战,再恢复和谈。其实,这是国民党当局面对解放军的大反攻难以招架,又想玩儿一次缓兵之计。但是,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这时候已经决定,要不间断地把战争引向胜利。千里跃进大别山行动,是毛泽东的一个英明战略决策,这次大胆出击,如同在蒋介石敞开的胸膛上插上了一把尖刀,然而进入国民党统治区战斗,没有解放区的支援,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那么,刘邓大军究竟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在国统区站稳脚跟的呢?

1947年秋冬之际,人民解放军在全国战场上已经取得了优势,但是在一些局部战场上还处在很困难的境地,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深入大别山的刘邓大军。因为刘邓大军深入大别山,就等于说插在国民党两个中心地带,南京和武汉之间。蒋介石当时认命,桂系首领白崇禧为华中剿总司令,调动33个旅20多万大军,进攻大别山的刘邓大军。刘邓大军一面作战,一面还要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而且这个时候,很快进入冬季了。因为背后没有解放区依托,当地很多群众还没有发动,十万大军的棉衣问题怎么解决,这在当时又成为一个部队能不能够坚持在大别山的一个重要问题。毛泽东对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如何过冬的问题一直很关心,早在刘邓大军刚刚进入大别山的时候,毛泽东就发电询问了,就说过冬的棉衣和被服如何解决。到了秋季,毛泽东又提出,派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十纵队护送老解放区所制成的十万套棉衣,运送到大别山。如果运这些棉衣困难,那么索性让第十纵队携带银元送到大别山就地采购。当时邓小平提出,千里迢迢来运棉衣或者是银元,路上要通过敌人的阻截是很困难的,另外,我们也不应该给老解放区增加负担,还是要自己动手解决过冬的棉衣问题。

大别山是贫困地区,过去又是老根据地,20多年来经历过国民党多次进攻,当地群众的生活非常困难。因此,邓小平政委就强调了不能把负担加在群众身上,所以说筹措棉衣主要找商店的店主和中小地主来想办法,而且邓小平强调,一定要注意工商业政策,就是地主和商人的店铺,在那里拿了人家的棉花和布匹,也要写下借条,有借有还,通过全军动手,很快筹集到棉花和布匹,接着就开始制作军装了。当时又没有染料,那怎么办呢?只好把草木灰用上当染料,就可以把布匹染成灰色,然后全军动手自己缝棉衣。这件事,在世界历史上是空前的,是有重大政治意义的,确实军队过去一般都是靠老百姓来养活,衣食靠地方供应。这个时候全军自己做军装,很多战士他确实也不会做,但是这个时候,也要动手学着当裁缝,刘邓首长还亲自带头。刘伯承在战争年代,失去了一只眼睛。这个时候在夜间,还要在油灯下自己动手,一针一针地缝制棉衣,邓小平也为自己缝制了一套棉衣,穿在身上对周围的人说,你看,穿在身上不是很好吗?我们的军队就是有这么一个长处,就是能自己动手,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由于有领导带头,全军动手,在大别山的十万刘邓大军很快就穿上了自己缝制的棉衣,虽然外观看颜色并不美观,而且服装的样式显得也是很简陋,但是毕竟能够过冬了,这件事情,在军队的建设史上确实是一个奇观。

当时,有一首《棉衣歌》,就这样写道:此事古今从未闻,千古奇迹出我军,一切困难皆可度,全在万众是一心。这就体现了人民解放军的一个光荣传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从1947年秋到1948年夏天,人民解放军南下的刘邓、陈粟、陈谢三路大军,在黄淮之间纵横驰骋,建立了广大的中原解放区,真正扎下了根,立住了脚。当时国民党华中剿总司令白崇禧曾经讲过,不怕共产党凶,就怕共产党生根,而这个时候,人民解放军恰恰在中原地区生下了根,又建立了上千万人口的中原解放区,这就为后来的南线决战,创造了一个重要的条件。1948年初到1949年,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使得人民解放战争也因此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敬请关注《党史故事100讲》之《运筹帷幄 战略决战》。

1947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向全军及全国颁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响亮地提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战略口号。12月下旬,中共中央在陕北米脂县杨家沟召开会议,毛泽东总结人民解放军长期的作战经验,提出了著名的十大军事原则,进一步统一了全军的作战思想。1947年11月,毛泽东所率的中央纵队在陕北转战之后,进入了米脂县杨家沟,这个地方比较安定,中央在这里一驻驻了四个月,这也是转战陕北的最后一站。1947年12月,中央在这里召开了著名的《十二月会议》。在这个会议上,毛泽东作了报告,题目是《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在这个报告中间,毛泽东宣告,人民解放军的主力现在已经打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还感慨说,20多年来没有解决的优势问题现在解决了。

1947年12月,东北人民解放军发起了强大的冬季攻势,当年在设在黑龙江双城,那个不起眼的指挥所里面,一道道号令指挥着各路大军向东北国民党军展开了全线进攻。当时东北的气温降到零下20度到(零下)30度,这给部队在野外征战制造了很多困难。但是也有了一个有利条件,那就是河流结冰了,部队可以自由驰骋。在这次冬季攻势中间,东北人民解放军集中力量各个歼敌,连续攻下了四平、鞍山、吉林等城市,东北面积97%的地区都获得了解放。东北的国民党军,只能龟缩到占东北面积3%的三个据点里,就是长春、沈阳和锦州。而且这三个据点之间的联络都被切断,沈阳和长春还主要靠空运来维持,这就使他们几乎陷入了绝境。对于东北战场的攻势,毛泽东当时十分欣慰,当时他就称赞,我东北野战军在冬季攻势中冒零下30度的严寒,歼灭大部敌人,迭克名城,威震全国。国民党军队大批被俘,大量被歼灭,这也解决了人民解放军的重要的人力物力来源。大批国民党军的俘虏兵,经过教育和争取,参加了人民解放军,国民党军队的大量武器装备被人民解放军缴获,又成为了人民解放军用于战斗的主要装备。当时解放军把蒋介石形容为“运输大队长”,美国援助国民党的大量的武器装备都在战场上,被国民党军队送给了解放军。另外国民党的军队,由美国训练出来的这些炮手,很多技术操作员被解放军俘虏之后,也加入了人民解放军。因此,毛泽东当时在提出的“十大军事原则”中间,就特别强调,我军的人力物力来源主要在前线,当年真是以战养战,通过打歼灭战,通过扩大解放区,人民解放军的力量越来越壮大,国民党的力量越来越削弱。

进入1948年春夏,解放军留在内线作战的部队也取得了重大胜利。1947年秋天以后,国民党军队在全国战场上基本都处于防御状态,唯一在山东半岛还继续进攻,主要是进攻胶东解放区,当时解放区人们讲,山东丢没丢,关键看胶东。当时解放军留下的山东兵团,以少部分部队在内线作战,多数跳到国民党军队后方,许世友、谭震林指挥的山东兵团,通过跳到国民党后方,大量歼灭敌人,迫使进攻胶东的国民党军队回援,后来又连续发起了胶济线和津浦线的作战,把国民党在山东的兵力就压缩到了济南、青岛跟烟台,几个孤立的据点之中,这就为后来解放济南以及进行淮海战役创造了一个重要的基础。在山西战场上,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南下之后,徐向前又担任了华北第一兵团司令,他所指挥的部队大部分是原来山西的地方部队,就是原来的分区独立团、县大队、区中队。这些部队被组织起来之后,在徐向前的领导下,在战争中间逐步锻炼,成了一支能够攻坚,能够打硬仗的劲旅。首先是经过72天的连续进攻,攻克了临汾。

1948年夏天,徐向前率领只有6万人的解放军华北第一兵团,同阎锡山的10万部队作战,一举歼灭了阎锡山军队的主力,还消灭了阎锡山留用侵华日军所建立的第十纵队。接着,徐向前率部直逼太原城下,把阎锡山在山西统治的最后老巢包围起来。对于晋中战役的胜利,毛泽东倍加称赞。在1948年9月,中央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听取了徐向前关于晋中战役的汇报之后,还深有感慨地说,你们还不到6万人,一下子就消灭了阎锡山10万人,光正规军就消灭了八个整旅,你说一说你们这个晋中战役是怎么打的。这段话就充满了对徐向前指挥艺术的称赞。当时解放军以主力打到外线去,但是留在内线的部队也能大量歼敌,就是因为国民党当时把很多主力已经调到其他方向去了,这就说明解放军向外线出击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1948年3月,解放军的西北野战军取得了宜川大捷,歼灭了胡宗南部的主力3万余人,接着解放军又一度攻占了宝鸡,从根本上扭转了西北战局。4月间,人民解放军收复了失去了13个月的延安。当时,全国震动,解放军在西北战场上取得大捷,这就说明了中央过去确定的以西北野战军少数兵力牵制胡宗南的战略任务已经完成。看到延安即将收复,按照毛泽东的性格,他是想再回延安,但是这个时候,周恩来、任弼时和其他领导同志都劝说,不要再回延安了。根据现在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我们应该进入华北,等待接收北平这样的大城市。正好此前斯大林还曾邀请毛泽东访问苏联,这个时候毛泽东也感到中国革命要迎接最后胜利,需要学习一些建国的经验。因此,他也决定到华北去,通过华北再到东北去访问苏联,学习一下建国和治国的经验。

这里是革命圣地西柏坡,1948年的3月,毛泽东离开了他居住了长达13年之久的陕北,同周恩来、任弼时一起东渡黄河。在1948年的5月,就来到了这里,这也是中国共产党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河北西柏坡党中央在这里指挥了三大战役,召开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两个务必”,在这里描绘了新中国的蓝图,新中国从这里走来。毛泽东刚到晋察冀的时候,曾准备访问苏联,为此还做好了衣服。当时身边一些年轻的同志,还很天真地说,说主席这次去苏联可以向斯大林要一些大炮、坦克,这样就可以更快地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毛泽东笑着回答,至于飞机、大炮、坦克,还是向蒋介石要,他送来的美国装备质量更好。毛泽东到了西柏坡之后,由于当时斯大林考虑到苏联同国民党政府还有外交关系,国际上冷战形势加剧,他又向毛泽东提出建议推迟访问苏联的时间,因此毛泽东就留在西柏坡。按照周恩来的形容,是在世界上最小的指挥所里指挥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一场革命战争,那就是随后要进行的决定中国命运的三大战役,今天这一讲,我们就讲到这里,下一讲,我们要讲的是《运筹帷幄 战略决战》。

【责任编辑: 系统管理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