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的书写:楚天数字书院 竹简DIY活动
(张心悦 蒋成翔)
4月20日,楚天数字书院襄阳分院与襄城分院的“手工竹简DIY”活动现场,三十余位传统文化爱好者围坐案前,指尖摩挲着青竹薄片,在一笔一划间开启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
“片竹成简,万简成书。”志愿者老师手持竹片娓娓道来:早在造纸术普及前,削竹为简、韦编成册是中华文明最坚韧的记录方式。从《论语》的谆谆哲思到《道德经》的玄妙哲言,每片竹简上20-40字的墨痕,都曾凝聚着先人的智慧——一部《论语》需近600片竹简穿缀,正如文明的传承,需无数细微却坚定的积累。
DIY环节开始,削竹刀与砂纸的声响里,参与者们打磨竹片至温润如玉,以麻绳穿连成卷,再用狼毫笔蘸取徽墨,在竹纹间临摹《论语·泰伯篇》。“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的字迹落在泛黄竹片上,仿佛能看见两千年前学者伏案校勘的身影。笔尖划过竹面的声响,恰似历史长河的细浪轻拍。
此次活动是“相约乡读·楚天数字书院”基层计划的缩影。襄阳市图书馆通过沉浸式体验,将竹简制作从史书中“唤醒”:参与者不仅带走了亲手制作的竹简手卷,更在穿竹成简的过程中,触摸到“韦编三绝”的治学精神。正如活动负责人所言:“当墨香混着竹青的气息漫开,传统文化不再是橱窗里的标本,而是可感知、可参与的生活美学。”
从刀刻竹简到笔墨临摹,变的是书写方式,不变的是对文明的敬畏。这场活动让现代人在快节奏中慢下脚步,以一片竹简为舟,在横竖撇捺间打捞起中华文明最本真的脉络。